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名家名作

《瞻仰列宁墓》原文及鉴赏

2021-04-21 16:14:03

  这一天,红场上照例有一条长长的人流,慢慢地往前移动,这些穿着整洁的衣裳的男女,排成双行的长列,从红场起,经过一条短短的街道,一直延伸到克里姆林宫后面的公园,这是瞻仰列宁陵墓的人的行列。

  从我们旅馆餐厅的窗口望去,每隔一天,不论天晴或下雨,都有这样多的人,等待礼拜伟大导师的陵寝。莫斯科人告诉我,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子。

  行列里,有工人、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有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男女,有老年人,也有小朋友。为了看列宁,他们甘愿在太阳下或大雨里站着等一天。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得到优待,站在离开陵墓不远的地方,没有几步,就随着人群,走进陵墓的门了。

  我们怀着至高无上的敬意,看着陵墓,它是用光滑的红色大理石和黑色大理石砌成的,正面刻镂着列宁的名字。列宁,全世界劳动人民斗争的旗帜,是他创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他举起了十月革命的火把,照耀着世界;是他把人类最好的希望,变成了辉煌的现实。他就长眠在这里,他的伟大的战友们和后辈们,每年站在这陵墓上边,检阅着无产阶级的力量。而在1950年,我们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到这里献过花圈。

  伟大的导师列宁的陵寝,是全世界的信仰的中心,我们能来到这里,是我们毕生不能忘记的幸福。莫斯科的人告诉我,这个神圣的建筑,1929年以前还是木造的。1929年当苏联经济情况较好的时候,苏维埃的政府和人民,就用大理石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走进了正门,拐一个弯,就转到列宁遗体停放的地方,透明的水晶棺里,淡红的电灯光下,列宁安静地仰卧在那里,一手握着拳,一手平放着,好像是睡着了一样。

  我们一个跟一个地绕着棺走,从列宁的左边,经过他的脚后,走到他的右边。我们的眼睛不离开他的面容,离开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多看他一眼。

  我们看见了列宁。我们早在像片上认识了他,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地看得真切。这一次,我们好像是看见了活的列宁。

  他是活着的。他的精神,他的学说,都活在全世界的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心里。而他的身量,他的面容,凭着科学的奇迹,也是活着的,像是微睡着一样。人们看见他,回去一定常常怀念他,并且更加奋勇地斗争,努力地工作,为的是不要对不起活着的只是微睡着的列宁。

  1950年12月

  (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周立波选集》第四卷)

  赏析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全世界劳动人民斗争的旗帜。伟人逝世后长眠于斯的陵寝,便成了万众瞩目的中心。本文作者以亲身瞻仰过列宁墓,曾一睹长眠着的列宁的遗容的独特经历,描叙了万众凭吊列宁墓的动人的一幕,记下了自己永不忘怀的深切感受,读来倍加亲切感人。这对于素来对列宁怀有崇敬心情,而又身处异国未曾有缘亲睹列宁丰采的中国读者来说,尤会产生一读为快之感。

  本文的描叙重点,一是亿万人民对列宁的真诚敬仰和至深怀念。文章写到瞻仰列宁墓的“长长的人流”,内中包括各阶层人民,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小朋友,“他们甘愿在太阳下或大雨里站着等一天”,企盼瞻仰列宁遗容时刻的到来,这就把人们对伟人的无比崇敬与怀念表现无遗。二是用细致的笔触刻绘了列宁虽死犹生的面容。文章在描叙“人流”进入列宁遗体停放地后,便把叙述焦点凝聚在列宁遗容上,反复状写列宁安详地仰卧在水晶棺里,“一手握着拳,一手平放着”,仿佛不曾逝去,只是微睡着一般。这里当然融合着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唯其从未如此真切地看到过列宁,又觉得列宁的精神是永不会死灭的,这才会产生“好像是看见了活的列宁”的感觉。而透过这种独特感觉的摹写,文末提出列宁的精神和学说是永存的,正同他的遗体可以凭着科学的奇迹永久保存下来一样,其精神遗产也要永远继承下去,便成了极自然的推理。行文至此,把人们对列宁的无限怀念与作者的亲身感受融汇在一起,托出的就该是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列宁,就是现在也比活着的人们更富于生命”。

  本文摄下的只是瞻仰列宁墓的一个瞬间,但有叙有议,有旁人的观感又有自己的感受,包含了较丰富的内容。行文脉胳清晰,次序井然:先写人流,继写自己随人流进入陵墓,然后展开陵寝和列宁遗容的细部描写,可谓次第展开,层层递进;最后缘情入理,抒写自己的独特情绪与感受,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全篇纯取白描,文字朴素简练,无故作雕饰之词,亦无矫揉造作之态。由于抒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幕,见闻真切,描叙自然,有真情实感力透纸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