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历代名画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2021-04-24 18:33:21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史著作。唐张彦远著,成书于大中元年(847)。今存明翻宋陈道人书籍铺刊本,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毛晋《津逮秘书》、清张海鹏《学津讨源》均收有此书。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秦仲文、黄苗子的点校本; 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俞剑华注释校补本。

  张彦远 (约815—?)字爱宾,河东 (今山西永济西)人。乾符初(约874)官大理寺卿。他系盛唐时期宰相张嘉贞、张延赏和张宏靖的后代,祖上3代收藏了大量书画真迹,因此有机会观赏到大量绘画杰作。同时他本人博学强识,擅长书画,精于鉴赏。这些都为《历代名画记》的写作准备了充分条件。另著《法书要录》传世。

  本书共10卷。前3卷通论画学,包括15篇文章,广泛涉及画史、画论、画法、画体、画具、著录、鉴赏、收藏、装裱、名价品第等学问,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及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代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7卷记录了从轩辕到唐会昌年间372名画家的小传,其中唐朝画家207人,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逸文轶事和史料文献。它包罗宏富,见闻浩博,汇集前代诸家优长,独创一家体例,衣被后学,向有 “画家之祖” 美誉。

  《历代名画记》指出,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载其容”、“备其象”、“见其形”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物象。它通过绘画与史学、文学、书法的比较,说明绘画有不可替代和缺乏的独立价值。它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认为其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使人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叫传既往之踪”。

  《历代名画记》继承和发展顾恺之传神论和谢赫画法六论的基本精神,尤其强调 “形”和 “神”的结合,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它最早提出“书画同体”的思想,发现“工画者多善书”的规律,认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这种理论不仅反映出唐代绘画中线条开始从色彩脱离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趋势,而且为以后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代名画记》在绘画的鉴赏品评上颇多真知灼见。它将绘画分为五品: “自然”、“神”、“妙”、“精”、“谨细”,等级次第而下,曰: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细,而成谨细”。

  《历代名画记》还提出了前人未能涉及的“立意”问题。认为 “立意”是 “用笔”的根本,绘画的宗旨在于“得意”,画家应 “意存笔先”,“笔不周而意周”。在纵论历代绘画时,它指出了因时代变迁而呈现的不同审美特征: “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并推出 “画有疏密二体”的重要观点:顾恺之和陆探微 “笔迹周密”,是 “密体”的代表;张僧繇和吴道子“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是“疏体”的代表。

  《历代名画记》对于中国绘画的认识在总体上是相当深刻的,尽管间有观点偏频,资料舛错,乃不失为中国美术史学上划时代的著作,故有人称其为美术史上的 《史记》。它的主要观点和体例,被以 《图画见闻志》为首的以后历代画史著作继承和发展,成为画史典范。历代研究《历代名画记》者不乏其人,近人俞剑华在其整理、注释和研究上用功甚多,1987年还首次举行了全国《历代名画记》学术讨论会。至今,它仍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必修著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