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幕闲谈》简介|鉴赏
轶事小说集。唐韦绚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是韦绚在文宗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录李德裕的一些日常言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是韦绚做西川巡官时,记李文饶所谈。李德裕字文饶,曾于大和四年至大和六年迁西川节度使,韦绚当在此时为西川巡官。《说郛》录有此书,书前有韦绚自序。序曰: “赞皇公博物好奇,尤善语古今异事。当镇蜀时,资佐宣吐,亹亹不知倦焉。乃谓绚曰: ‘能随而纪之,亦足以资于闻见。’绚遂操觚录之,号为《戎幕闲谈》。大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巡官韦绚引。”
《戎幕闲谈》一书散失情况严重。《说郛》仅有五则, 《太平广记》辑十五则,是收录最多的版本。从内容上看,此书可分为记载名人轶事和记载神怪故事两大类,但在记载名人轶事之中,又掺揉进一些神奇怪异之事,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附会和虚构,就使得它与纯粹历史传记区分开来,这正体现了“幻设为文”的创作特点。
《颜真卿》是写得较好的一篇,作者用简炼而朴实的文字,白描的艺术手法,刻划了一个忠义爱国,正气凛然的士大夫形象。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故带有强烈的传记性。两《唐书·颜真卿传》就是以此史料写就。但作者又并不局限于真人真事,其中又虚构了一些神怪事件,使得主人公成为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作者在展现人物性格时,注意选取典型的素材,用比较集中的笔墨,记叙了主人公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天宝末年,颜真卿因拒绝与杨国忠合作,被贬为平原太守。此时,安禄山妄图谋反的意图已渐暴露。颜真卿清醒地看到这一险恶的政治形势和意识到自己作为朝廷封疆大臣的重大责任,于是假托防御暴雨,积极修筑城池,疏浚沟濠,招募兵丁,充实粮粟。为了使这些行动不招致安禄山的怀疑,颜真卿招聚了一批文人学士,整日泛舟饮酒,不理政事,这一招果然使安禄山放松了对他的戒备,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无足多虑。后来没过多久,安禄山起兵反叛,河北二十四郡,几乎全部陷入敌手,唯有颜真卿所辖的平原郡,成为抗击安史乱军的中流砥柱。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着力刻划了颜真卿卓识与远见,并用玄宗的赞誉之语,对主人公做了高度的肯定。安禄山久攻平原郡不下,就派人送去了东京洛阳守官李憕的首级,妄图以东京的陷落来动摇军心。颜真卿急中生智地说:这不是李憕的头,我认识他,这是敌人的阴谋。诸将听了他的话,心中渐渐安定下来。后来形势比较平静了,颜真卿又将真实情况向大家说明,并隆重安葬了李憕。作者写出了主人公在危急之际的机智和果敢,使得这个艺术形象更加突出丰满。
如果说上述故事由于是平面的叙述而使得人物形象略欠生动的话,那么在记叙颜真卿之死的文字中,运用了对话的手法和细节的描写,从而使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色彩。德宗时,节度使李希烈在汝州起兵叛乱。宰相卢杞一向忌恨颜真卿的威望和刚直,此时向德宗进言,建议要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颜真卿去汝州劝降叛匪。这本是卢杞排除异己、借刀杀人的阴谋,但昏庸的德宗竟批准了卢杞的奏本。颜真卿怀着以死来效忠朝廷的信念,不顾劝阻,毅然来到李希烈的营地。当他刚准备向李宣读诏旨时, “希烈养子千余人,雪刃争前欲杀之,丛绕诟骂”。面对疯狂的叛匪和挥舞的刀剑,颜真卿却“神色不动”。作者抓住了这个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揭示了主人公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高尚品格。为了拉拢颜真卿,李希烈又特意安排了一次宴会,他请颜真卿坐在一旁,然后命令手下的倡优以皇帝的礼节来对待他,暗示颜真卿如果归顺于他,将会受到重用。颜真卿看到这里,拍案而起,愤怒地斥责了李希烈的僭越行为。希烈见高官厚禄不能收买真卿,便在庭前架起柴禾,浇上油,派人对颜真卿说道: “不能屈节,当须自烧”。真卿听了,二话没说,便“投身赴火”。“投身赴火”四字,写得何等决绝明快,充分显示了主人公那种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事隔千年,我们今天读到这段文字,仍能感受到主人公气贯长虹的凛然正气。《颜真卿》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把人物性格的展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放到当时深重的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阔大政治背景中去表现。这样,既揭示出主人公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岸的人格,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最高统治者的昏瞆无能和社会政治的腐朽黑暗,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辅国》也是《戎幕闲谈》中一篇值得一读的较好作品。虽然文章较短,全文不到四百字,但作者善于选材,巧于剪裁,集中笔墨描写了一个颇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典型场景,便把高力士这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刻划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这篇小说虽冠名《李辅国》,但描写的主要对象却是高力士。故事讲的是太上皇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一天登楼观赏市景,被楼下墙外的百姓看见,齐呼万岁。宰相李辅国乘机进言,诬奏玄宗等人有复辟之意。肃宗便下令将玄宗迁往偏僻的西内。在迁移的途中,李辅国又预先设下埋伏,准备一举杀死玄宗等人。小说紧紧扣住这短兵相接的一幕着笔。作者先写玄宗眼里所见的情景: “及中逵,攒刃曜日,辅国统之”。曜日的刀剑,烘托出一派杀气腾腾的景象。然后作者回过笔来描写玄宗:“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作者此处用了“数四”这个数字,一下子就把玄宗那副魂飞魄丧的样子给活脱脱地画了出来。玄宗是如此狼狈,此时高力士又是怎样呢?作者写道: “高力士跃马而前,厉声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辅国不觉失辔而下”。我们先看高力士对人的称呼。称玄宗不用“太上皇”, 而称“五十年太平天子”。因为是天子,而且又是五十年之久的太平天子,所以对方不得有半点无礼之举,否则就有欺君弑君的弥天大罪。称李辅国不称宰相而直呼其名,而且点出“汝旧臣”,真是毫不客气,俨然是以上对下的口气。接着是对他下了一连串的命令: “不宜无礼”、 “下马”,一上来就在气势上把李辅国压了下去,使人不能不佩服这位已经失势的大太监的胆量和机智。作者对他们三人的形态描写也十分有趣。玄宗是“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从看清对方后四次坠马,可以想见是一扶上马去又掉了下来,再扶上去又掉了下来。高力士见此情景是“跃马而前,厉声曰”毫无胆怯之状。李辅国原来是端坐马上,按计而行,本应是胸有成竹,毫不慌乱。可被高力士一顿训斥,竟然也失却主张,“不觉失辔而下”。玄宗,李辅国的“下马”,高力士的“跃马”,十分传神地勾勒出了在此特殊环境中三人迥然不同的外貌特征和心理状态。故事至此并未完结,高力士“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于鞘中。齐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 ‘李辅国拢马!’辅国遂著靴,出行拢马。与兵士等护持太上皇,平安到西内”。在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中,高力士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他并没有采取镇住李辅国后就赶快溜走的办法,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方醒悟过来,还是能将其一网打尽。而是继续不给对方在思想上有喘息的机会。他先假传太上皇的诰令,稳住对方广大兵士,再令李辅国出行为玄宗拢马,这样就把李辅国与他自己的军士分隔开来,把对方的统帅置于自己力量的控制之下。这种主动进攻的策略,终于使玄宗平安抵达西内。高力士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从容地采取了这一系列行动,使暗杀者变成了保护者,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性结局,更加渲染了高力士的果敢与机智。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