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白沙子集》,《白沙集》《陈白沙集》。诗文集。九卷。明陈献章撰。初刊于明代万历年间。
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晚号紫水归人。世人称之白沙先生,有时他也自称白沙子。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卒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新会白沙村(属广东)人。十九岁中秀才,后屡考不中。从学吴与弼,并在吏部文选司作吏,官至翰林院检讨。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张“静坐”“澄心”。
《白沙子全集》为诗文集。全集为9卷,文4卷,诗5卷。行状志表附于后不是系统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散见于诗文中。陈献章在哲学上属理学中的心学学派,在其诗文中,他主要论述了心是宇宙之本的思想。他认为:心制约和规定天地万物的运行。在心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而心则是这种联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即得出“天人感应”的结论。其次,他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产生者。心除了制约和规定天地万物的正邪顺逆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化生万物的作用,是天地万物的产生者。再有认为心是宇宙全体,即天地万物不仅仅受心的制约,由心产生的东西,而且它们根本不是外在于心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没有的,万物万事不过是心的意念:“天下原无事,劳劳我有心”。他对认识的理解是心和理的统一吾此心与此理,“凑泊吻合”。认为认识不是向外探求,而是“求之吾心”,把“为学当求诸心”称之为“心学法门”。从认识是“求诸心”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求心”也就是去私绝欲,认识的过程也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怎样去私绝欲呢?从防范的角度讲就是:不要有任何的物质欲求。因为无论任何的物质欲求,哪怕是简单的衣食要求,都会引起“心患”。不要认识外界事物。任何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会造成“心累”。而如何去私绝欲呢?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静坐。他的哲学的全部要点就是心的“下化囿其迹”和“上化归其根”。
因献章治学以静为主,主要静中澄心,其所作诗文以古朴质直为特点。其文不尚藻饰,旨在表情达意而已。集中收奏疏二篇,《乞终养疏》和《谢恩疏》,是请求去职和批准去职后谢恩的奏疏。献章所作序以为诗集而作者居多,如《认真子诗集序》、《望云图诗序》、《东圃诗序》等。记的内容有风物记如《韶州风采楼记》,有祠堂记,有的是随感而记类似杂文随笔,如《梦记》一类。而最多的是学记,为州学、县学作记,如《古蒙州学记》等。献章的书简长短不一,特点是笔墨简洁,尽意为止,如《与伍伯饶》:“有牛眠于此,意中了了而不能使人信,得伯乐一顾增价十倍。幸甚,幸甚!”其墓铭亦有特色,“伯道有子,刘蕡登科,责极于天,所得几何?迈迈子文,蹈此高坟,我铭为子,显于千春。”(《陈冕墓铭》)与一般追求古奥艰涩者自是不同。其赋、赞、说等多写隐逸生活与情怀,或者表现品行德操,在《禽兽说》中他说:“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其题跋也多借以抒写心志,正如他所表白的那样“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吾所以游于艺也。”献章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与陶渊明有相近处,尤其是古诗。例如《和陶六首·归田园》、《饮酒》、《怀古田舍》从题目到内容都酷似陶诗。献章写景诗常构成一种宁静安谧的意境,是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反映,如《谷城呼月》、《牌山樵唱》、《罗水渔歌》等。献章是哲学家,许多小诗在写景记事的同时常反映出诗人思想家的思维特点来如“声从窦中来,可以塞天地。借问采薇人,便知风动处。”(《清风岩》)“蜻蜓翅短不能飞,款款随风堕客衣。此是天人相合处,蒲帆高挂北风归。”(《上帆》)诗人虽处林泉却不忘天下苍生,七绝《喜雨》表达了关怀百姓的襟怀:“满眼珠玉不足珍,甘雨一洒万家春。昨日苍头木洲至,又道木洲饥杀人。”献章之诗不受时代风气影响,以古朴为本,返朴归真,另为一格。《四库全书》引王世贞语称其作品“诗不入法,文不入体,而其妙处自有超出法与体之外者,可谓兼尽其短长矣。”
《白沙子全集》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由其弟子湛若水校定再版,而后有万历间何熊祥重刊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何九畸重编,增序四、记二、题跋一、书信一五八,诗五五,共六卷。又有《四库全书》本。清代有《白沙语录》行世,系从《白沙集》中摘选论学之语编辑成书,可看作是《陈白沙集》的选本。另有称《白沙子》者八卷,有影印嘉靖间刻本。现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陈献章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