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北魏书》,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十一月成书。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生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卒于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县西)人。魏收历仕北魏北齐。在北魏时,初为太学博士、记室参军、郎中,二十六岁时,为中书侍郎,始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在北齐,官至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命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临修,房延祐等六人先后参加修史。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编写了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后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刑峦、崔鸿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起居注。魏收根据上述著作,并收集其他一些史料,进行编著,于天保五年成书。参加此史撰写的人数不少,但实际由魏收一人完成。除《魏书》外,他还著有《南守赋》、《怀离赋》、《枕中篇》、《皇居新殿台赋》等。其中只有《枕中篇》尚存,其余皆佚失。他还有文集七十卷,已散佚。明朝张溥曾辑有《魏特进集》一卷。
《魏书》撰成之后,众口沸腾,斥之为“秽史”。此后《魏书》曾三次修改,方成定体。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段公论:“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
魏收原撰《魏书》一百三十卷,流传中有散佚,到北宋时缺三十九卷。后经刘邠、刘恕、安焘、范祖禹等检校,参考魏澹的《魏书》、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书,又补充完整,仍为一百三十卷。《魏书》一百三十卷中,有帝纪十二篇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九十六卷,志十篇二十卷。记载了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到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北魏、东魏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魏书》帝纪十四卷分别是:《序纪》一卷、《太祖道武帝纪》一卷、《太宗明元帝纪》一卷、《世祖太武帝纪》二卷、《恭宗景穆帝纪》一卷、《高宗文成帝纪》一卷、《显祖献文帝纪》一卷、《高祖孝文帝纪》二卷、《世宗宣武帝纪》一卷、《肃宗孝明帝纪》一卷、《敬宗孝庄帝纪》一卷、《前废帝、后废帝、出帝纪》一卷、《孝静帝纪》一卷。
《魏书》帝纪从汉魏时期鲜卑拓跋部的部落开始,由游牧经济生活到西晋时建立代国到十六国时期代国覆灭,东晋后期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直到东晋灭亡的历史。十二篇帝纪记载了十四个皇帝,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北魏诸帝中比较杰出有为的帝王,如《魏书·世祖太武帝纪》载:“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汤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廊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大矣”。太武帝取得了统一北方的胜利。孝文帝政绩突出,如《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癸丑,诏定考课,明黜陟”,整顿吏治;还派道检括豪强隐匿的户口,“遣使与州郡宣行条制,隐口漏丁,即听附实。若朋附豪势,陵抑孤弱,罪有常刑。”孝文帝下诏定都洛阳,“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并于二十年春“诏改姓为元氏。”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拓跋部的汉化。帝纪按照编年大事记方式记述了北魏兴衰的始末,是北魏时代的政治兴衰史。在体例上虽属纪传体,但较前史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帝纪特立了《序纪》,用以追述鲜卑拓跋部先世二十八君的传说事迹,并评论说:“帝王之兴也,必有积德累功博利,有魏奄迹幽方,世居君长,淳化育民,与时无竞”;“昭成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置,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其原因有由矣”。《序纪》的体裁,对后来的史书有一定的影响。
列传九十二篇分凡十六卷。前面的十篇传,是集中记载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第八十三篇起,是记载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其中称东晋为“僭晋”,宋、齐、梁为“岛夷。”《魏书》列传中,类传名目较多,前史所有,大多固备。著《水经注》的郦道元,载于《酷吏传》,传文叙政事较详,记著书原委较略。南北朝诸史列传多采用附见法,即在某人传后,把有关宗族需要记载而又不必单独立传者,附载于后。这样可减少传目。但《魏书》用之过滥,不免走向烦琐芜杂。如《李顺传》,附见者竟有数十人之多,将子孙及族人都一一附在传内,不管有其必要与否,成了家谱式史传。十志二十卷,内容最为丰富。诸志中以《食货志》、《官氏志》、《释老志》三志居首。《食货志》很详细,对北魏社会经济情况记载比较细致,特别是关于“均田制”的记载。如,太和九年,北魏下诏颁布均田令。规定:十五岁以上“男子受露田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官氏志》,他史称《职官志》或《百官志》,魏收之所以改称“官氏”,因志中不仅记载了官制,也记有拓跋魏姓氏的变化,从其改姓的变化,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可见一斑。《释老志》是魏收根据时势所需新增的一个志目,不仅前史所无,以后史志中也无这个名目。释是佛教,老是道教,鉴于魏、晋以来佛、道教盛行,本志记载了有关佛教、道教的源流和北朝的宗教活动情况。诸如佛教徒东来,中国佛教徒西去,以及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可谓中国的宗教小史。《魏书》十志内容疏略,杨守敬批评《地形志》“貌似高古,然有详所不当详,略所不当略者”。
《魏书》在南北朝诸史中是较好的一部史书,是研究魏史最原始的著作。它是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历史的著作。
《魏书》在北宋时初刻,南宋绍兴十四年翻刻,但均未流传下来。传下来的《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本,有元、明二朝补版,即所谓“三朝本”。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蜀大字本”,也是这种三朝本。《魏书》的版本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二十四史本(简称百衲本),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南京国子监本(简称百衲本),明万历间北京国子监本(简称北本)、明末汲古阁本(简称汲本),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二十四史本(简称殿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上述六个本子实是一个系统,直接间接同祖三朝本。《魏书》善本少,三朝本刊敝甚多,而商务印书馆影印时描慕失真,不能以其出自宋本而一切信之。一九七四年的中华书局以上述六个本子通校的标点本是最方便的版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