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别集。一册十四卷。近人丘逢甲撰。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又版于一九八二年。
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台湾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甲午战争中,在乡督办团练,与台湾士民抵抗日军。在台湾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议长。民国成立后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丘逢甲天资聪明,一生作诗极富,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一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本书按写作年代编排为十三卷及外集一卷。丘逢甲一生写了万首甚至数万首诗,可惜早岁在台湾时期的作品遭焚殆尽,流传于世者只有本书所收的一千七百余首。强烈的爱国激情与赤诚之心,是丘诗感人至深之处,也是丘诗中水恒的旋律。
抒写台湾沦陷后的悲愤和对故乡的深沉怀念,以及对收复台湾的信念。这一类诗,在现存诗中占很大比重,可说是丘逢甲诗中最突出的主题。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丘逢甲等人在台湾组织义军,开展抗日守土的自卫战争,但最后抗战终于失败,他也不得不离开台湾返回大陆:“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离台诗》)内渡后头一个春天他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念念不忘失去的国土与台湾人民,并为之伤心下泪。但他并没有被掩没在故乡沦亡的哀痛之中,而始终以收复失土、涤雪国耻自励,“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在许多诗篇中,都表现了他“未死终留报国身”的思想,坚信“大九洲当大一统”。诗人还特別赞扬了台湾人民“碧血纵埋非汉土,赤心不死尚唐年”的爱国精神。
痛恨列强图谋瓜分中国,谴责清廷腐朽无能,急切要求改变现状,走富国强兵之路,这是丘诗中又一重大主题。他在《闻胶州事书感》、《岁暮杂感》、《汕头海关歌》等诗中对列强瓜分我国领土、掠夺我国资源表示了万分愤慨和无穷忧虑。在《晨起书所见》中鲜明地表述了团结御侮的思想。诗人听到清政府成立海军部,作《海军衙门歌……》,嘻笑怒骂,历数北洋水师糜费巨资,屡吃败仗,落得个“战守无能地能让,百万冤魂海中葬”的下场。他无情地嘲讽清政府最高当权者:“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焰转金轮。后庭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秋兴次张六士韵》)正因为意识到朝廷的腐败,故而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表示了由衷的喜悦,欢歌“郁郁钟山紫气腾,中华民族此重兴”(《谒明孝陵》)的新局面。
丘逢甲还有不少诗表现了一种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诗人意识到,在列强凌侮的情况下,要想富国安民却不能重新闭关自守,相反正需求向世界寻求高层次的文明。在《拟诸将五首用原韵》里断言,即使金瓯无缺,重整旧山河,也“难效前皇复闭关”,在《七洲洋看月放歌》里抒发了他走向世界的广阔胸怀:“少陵、太白看月不到处,今朝都付渡海寻诗人。”“天经自纵地纬横,此时吐吞八极诗方成,天鸡喔喔呼潮鸣。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诗界。”气势雄伟,意气豪迈,洋溢着新的气息。
此外,丘逢甲也写了不少怀古诗,如《说潮》、《韩祠歌》、《凌风楼怀古》等,在这类诗中,诗人往往借缅怀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另还有一些诗则直接反映民生疾苦,如《述灾》、《山村即目》等。
丘诗凌厉雄迈,既悲且壮,沉郁中透出一股豪放之气。他那些怀念故乡台湾的诗篇,真使人潸然泪下,然而又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不甘消沉、“卷土定重来”的坚强意志。丘逢甲善于驾驭诗歌中的多种艺术形式。他的律诗写得工整而不露雕琢痕迹,明显受到杜甫的影响;其排律和歌行则深得太白浪漫诗风之精髓,气势豪放、跌宕自然,如大江东下,一泻千里。他善用五七言绝句,写一些格调清新的小诗,寥寥数语即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些诗写得通俗易懂,明显受到了客家山歌的熏陶和影响。但丘诗也有部分作品堆砌典故,缺少诗情,有晚清诗坛拟古之风。
有中山大学一九三六年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后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又,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版《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