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红楼说风雨
红学研究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演进的历史画卷中,红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多彩的一页。其参与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论争程度之激烈、研究局面之复杂,在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围绕着一部小说作品竟然形成一门热点不断的专学,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出版了几百种专著,而且还在以每年几十部的速度递增,正常也罢,不正常也罢,这无疑是中国二十世纪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正是为此,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而言,红学史具有一种窗口展示的意义。对数百年红学的风雨沧桑进行回顾与梳理,这自然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学术课题,其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专著海内外屡有出版,前前后后出版有十余种。《红学风雨》虽然面世较晚,却是其中十分有特色的一部。
较之同类著作,《红学风雨》是写得最为通俗流畅的一部,也是篇幅较小的一部,就其性质特点来看,可以说是一本红学入门教科书,这与该书面对一般公众的读者定位有关。与其他大部头的红学史著作相比,也许略有缺少深度、系统之失,但该书的特色和价值也正在于此,并不因此而逊色。基于这样的准确定位,作者力求以最为经济的笔墨平实简要地介绍百年来红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全书采取点面结合的叙述方式,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着力突出红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派别及事件,由点及面,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仅仅20万字,就已将红学史上的重要观点、人物、事件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并不是顺顺便便就能做到的,其背后是学识和才气的支持。作者为著名红学研究专家,曾出版《红楼梦艺术管探》、《红楼梦的心理世界》等红学专著,对相关文献材料十分熟悉,因为成竹在胸,所以无论是评述人物还是叙述事件,皆是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这种富有亲和力的叙述方式和写作态度较之繁杂细密的考证论述无疑会更受一般读者的欢迎,尽管它显得有些不那么够学术味。在笔者看来,繁杂细密的考证论述固然需要,但这种浅白亲切的叙述方式和写作态度在当前的红学研究中更为需要,因为它对红学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红学研究纷争不断、局面复杂、缺少规范,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琐细,表述的方式越来越呆板,几乎成为少数研究者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加之各类媒体失真走样的着力渲染,一般公众面对接踵而来的种种奇谈怪论,往往如雾里看花,不明就里,无从选择,结果形成了众声喧哗、索隐派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少人因此而对红学研究产生误解,将红学局面混乱、研究规范失衡的责任全算在专业研究者的身上,甚至进而置疑红学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只要看一看网上各类红学论坛里众多业余爱好者言辞激烈的帖子,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公众对当下红学研究的不满和误解程度之深。在此情况下,普及红学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需了。
对像《红楼梦》这样一部具有全民基础的经典名著来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争吵和打磨、缺少一般读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正常的,否则红学就会失去其正当性。研究者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暂时搁置圈内的争议,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共识及时告诉公众,进行学术普及,对一般读者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消除研究者与公众间的隔膜。事实上,不光是《红楼梦》,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小说的研究也是如此。专家们觉得是常识性的东西对一般读者来说,未必就是常识。即使是对一些没有根据、荒诞无稽的奇谈怪论,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因为对一般公众来讲,他们未必知道其荒诞可笑之处。特别是近几年,这一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常常有不少业余研究者争先恐后地以十分豪迈的姿态提出新观点,同时借助媒体大肆炒作,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而专业研究者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居高临下、态度生硬地批评一通,结果就形成了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观点没有市场、奇谈怪论反而大受欢迎的奇特局面。专业研究者的形象也因此而受到影响,给人一种呆板保守、蛮横无理的负面印象。如果红学家能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做些必要的红学普及工作,在对那些奇谈怪论进行批评的时候能考虑到一般公众的接受情况,态度放谦和些,相信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研究者没必要对媒体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要学会利用媒体,毕竟运用得当,媒体可以是学术普及的利器。
令人遗憾的是,红学普及工作一直未能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也一直没能做好。这与当下学术制度存在的弊端有关。在各个高校、研究机构普遍以核心刊物为参照标准的学术评定制度下,学术论文的发表往往与个人的升迁待遇紧密挂钩,普及性的文字不算学术成果,反而容易招致非议,因此,愿意做这种工作的研究者自然不多。即使有人想做也限于个人的功力才情难以做好。事实上,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之谜”、“揭迷”为书名的通俗著作,特别是教育部公布了中学生必读名著书目以后,此类图书更是接踵出版,但总的来看,大多属于急就章,商业色彩过浓,多是将前人的著述排比罗列一番了事,要么失之过浅,要么寡淡无味,缺少原创性。如何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前提下普及红学,相信这是专业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红楼风雨》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唯因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有着特殊的价值,这是一般红学史研究著作所难以代替的。
自然,通俗与否不过是表述方式的不同选择,并不意味着因此而肤浅,并不影响学术见解的表达,而一般学术普及著作之失也往往失在此处。该书作者述而有作,在参考前人见解、介绍红学重要人物、事件基本情况的同时,对不少学术问题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比如其对评点派、索隐派的客观评价、对胡适考证红学不足的清醒认识,对近年来一些红学论争的具体看法、对红学研究规范的着意强调等,皆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这对今后的红学研究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此外还要指出的是,该书在追述数百年来红学的发展轨迹时,有意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学术产生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着眼于红学而又不局限于红学,强调红学研究与近现代学术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此凸现红学研究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特别意义,作者的眼界是十分开阔的,不少学术上的繁难问题因这种广视角的观照可以得到更为透彻的理解和说明,在方法论上这也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