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如何成为“红学”
红学研究
主讲人简介:单世联,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反抗现代性》,《现代性与文化工具》,《记忆的力量:红楼梦与中国心灵》,《中国美育史》,《西方美学初步》等10多种。
今天的题目不仅仅是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还是个学术史的分析,就是说为什么在中国20世纪的学术思想史上,一部小说的研究成为一门显赫的人文学科。虽然《红楼梦》如此重要,20世纪有如此多的红学家和红学著作,但关于它的主题和主要线索,一直不是很清楚。我们知道最通俗的说法是一部爱情悲剧,1949年以后我们说是家族盛衰。1970年左右,在美国的一位学者余英时先生提出了《红楼梦》所代表的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大观园为代表的乌托邦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之外的现实世界,而《红楼梦》的主题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如何被现实的世界所破坏。以上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三种影响比较大的主题说。正因为有这么多丰富的人生、社会、艺术的内容,所以《红楼梦》才需要有一门学问去研究它。
究竟何谓《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我提出的四个内容是参照上面的三个主题的。
第一个内容是由家族的衰败提出了很多人生的情感模式。中国社会是一个皇权一统的社会,从秦到清,我们有多少次改朝换代,因此会出现家族的衰败。即使在一个朝代中我们也有很多大家族瞬间灰飞烟灭。那为什么曹雪芹写的贾家的故事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呢?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家族的衰败为题材有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在曹雪芹之前有两部。一个是屈原,个人的生死带来对国家、对故园很依恋的感情。另一个是南唐李后主。第三个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不仅仅写了一个家族的衰败,而且从中提出了人类的普遍感情,就是一种梦幻,人生如梦,生活没有意义;追求感情在现实生活中碰壁等等。而后一种层面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他写的是贾家,但提供的情感模式具有普遍性。第二点内容,我们知道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原来是一块石头,主动到人间来追求快乐。但是,追求现实的结果是使他否定了现实世界。两百多年来,读者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我们用种种现代观念:进步的、对女性的尊重、有民主思想等套在他身上,总觉得不象。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另类,我们原有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体制无法安顿这样一个人物。说到人生哲学,我们常说儒道互补,但贾宝玉和它们好象都扯不上什么关系,以至于有人说他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的先驱。他实际上否定了中国文化中的基本规范和中心观念。第三点,《红楼梦》有个大观园,虽然是人造的,但天上人间所有美好的景致它都有。现在的意见是找不到大观园的实址,它只能是曹雪芹的虚构。大观园的构造是为了给贾宝玉、林黛玉他们的成长和心理给一个说法,有个依据。
第四点,可以套用法国作家的“追忆似水年华”,通过追忆既往的幸福时光来拯救过去的人生经验。曹雪芹的晚年是非常落魄、非常潦倒的,他以忏悔的口气写下了他曾经经历过的一段故事。在《红楼梦》中我们感到最可怕的是时间,贾宝玉身边的少女一出嫁,对贾宝玉就意味着她们已经死亡了。他在大观园中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但是春花秋月,花谢花开,他感到莫名的悲哀。除了具体的人事,比如王夫人把晴雯赶走了或者抄检大观园外,一个形而上的力量就是时间。时间把一切美好的人全部带走了,但是曾经拥有过这些美好经历的人不愿意、不甘、不平时光是如此地无情。所以要用文学的形式来建构过去那种完整的经验,表达我们心里的最美好的愿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濡养
那么在20世纪的时代风云中,《红楼梦》为什么成为显学?我们基本上以49年为界把20世纪分为两个阶段,而20世纪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有两个主题:科学与民主。那么我们一百年以后来看,科学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毫无疑问地得到了中国人的充分认可,已经形成了一种科学崇拜。至于民主,由于很多原因,我想到目前为止它还是需要去争取和努力的理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49年以后政治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主进程的中断,改革以后又在重新建设民主政治。在这样的框架中,我们说《红楼梦》研究之所以成为一门红学,红学从少数知识分子的谈论成为显赫的人文学科,在我看来,第一是受到了五四运动之后科学主义的带动;第二受到了49年之后政治化运动的普及。恰好和20世纪两大主题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前期主要和胡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后期主要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索引派红学与考证派红学之争
胡适于1922年单独出版了《红楼梦考证》这本书。之前已经开始有人谈论红学了。在光绪年间有人开玩笑地提出将红学与经学区别开来。在民国初年时,有人说他在研究红学。但这些仅是诨名,并不表明当时已有了红学。而只有在1904年王国维写了《红楼梦评论》,1917年蔡元培写了《石头记索引》,1921年胡适写了《红楼梦考证》。有了这三个人,这三本书之后,红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更严格地讲,王国维的书虽然写得很好,但当时的影响很小,所以他的书实际上并没有参与红学的建构。而蔡元培的书影响很大,因为他当时的地位很高,最关键的是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它的主要人物都属于是康熙朝代,它叙述的事情关系到康熙朝代。同时他指出其中的人物是影射康熙朝的某某。辛亥革命的主题是反帝满清,革命初年反清和复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期间,大家都有一种民族主义的情怀,因此很多人借助了《红楼梦》来宣传、鼓动。红就是朱色,朱就是明朝的开国领袖朱元璋。蔡元培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这本书。可以说《红楼梦》第一次在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中造成广泛的影响是从他的这本书开始的,而这本书也提高了《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蔡元培是索引派红学,而胡适是考证派红学。由于索引派红学本身矛盾很多,因此胡适向其挑战,他当然可以提出很多蔡元培提出的附会和索引是不存在的,但他最根本的观点是认为他们忽视了《红楼梦》本身的内容,对其本身没有了解,无法想象《红楼梦》一百多万字都是一个谜,否则其小说是无法安排的。胡适用这种方法来推翻了索引派,认为他们是乌烟瘴气,是猜笨谜,完全行不通的。建立科学的红学的唯一办法应该考证作者,考证版本。可见胡适研究红学的目的:第一,是推翻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史前的索引红学派;第二是建立新红学;第三,借助对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传播科学的方法和科学主义。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在此之前只有清代的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提出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备至繁华风月之盛”。胡适从中证明了作者是曹雪芹。后来胡适又从其他人的诗集中发现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穷困潦倒,和贾宝玉的境遇相似,更证明了他的作者身份。由此他得出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通过对版本的考证,胡适提出了“曹作高续”的结论。虽然高鹗的叙述保留了很多,如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但是整体上不如曹雪芹。
胡适建立了新红学,确立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确立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同时确立了“曹作高续”的基本观念。由于胡适的批判,索引派一时沉寂了。但蔡元培所确立的索引学派有很大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具体的一人一事之间的关联,而且在于他说《红楼梦》中有很强的反满性,有民族主义的情绪和反满复明的政治意识,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点。1927年时,索引派又开始沉渣泛起。蔡元培借为他人写序之机,重新反驳胡适。他采用了姓名相关、意识有争、性格相似这三条原则。同时指出,分析作者和版本当然重要,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讲最重要的是故事情节。胡适说他们是猜谜,但中国文人历来就有猜谜的习惯,对作品所影射的本事的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历来的方法。到70年代,新索引派不再讲影射那一个人,而是说整部书是反对异族统治,反清复明的。从他们的著作看,我们很难说他们讲得没有道理。对建立新红学讲,胡适的目的实现了。但就打击旧红学讲,胡适的目的实现了一半。一方面给索引派以致命的打击,但索引派很快又死灰复燃,并转变了立场,不再说具体的联系,而是说作品中的民族情绪。一旦说作品的思想时,弹性就相当大了。在胡适之前所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都是索引、比附和猜谜。到了胡适,则要讲证据,讲推论,没有证据是不能随便加以否定的。对于索引派我们很难进行客观的、有步骤的学术对话。所以胡适给了我们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由此红学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真正使谈论了一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成为了一门学问的对象。
科学考证方法的高度推崇
我们知道胡适的基本观点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传播的科学精神。他通过对古代小说的考证,来宣传这种精神。而他做得最有影响的就是《红楼梦考证》。通过胡适的考证,按照顾继刚的说法“使我们这些人摸到了一点现代学术的门径”。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必须通过胡适的这种科学方法的训练。不但通过考证使红楼梦考证成为一门学问,而且这门学问的地位还相当重要,成为现代许多人文学术的示范。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大的矛盾,随着胡适考证《红楼梦》,红楼梦评论成了一门学科,而且红楼梦的地位也相当高,大家很看重这部小说,但胡适本人对它的评价其实是比较低的。他觉得《红楼梦》在技巧上不如《儒林外史》,更比不上《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当他一般地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价值时,会推崇《红楼梦》的价值,可以说它第一个写出了人间悲剧,打破了团圆心理和乐观主义的幻想。此外,具体到它的文学生命价值,胡适看得不是很重。同样俞平伯虽然说《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应当是第一流的作品,但在世界近代小说史上是不入流的。可见胡适研究《红楼梦》不在于它本身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有多伟大,而在于要提升象它这样的白话小说的地位,不是因为它的美学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作为现代学者的研究对象。对于胡适来讲,自传说不是新红学的基本观念,最重要的是历史考证的方法,方法是新红学的核心。他将科学的方法理解为考证,又把考证的范围限制在作者的生平和版本演变方面上,实际上是不自觉地被蔡元培牵着鼻子走。因为蔡元培的书无涉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而只是讨论其中的人物、情节与康熙年代政治历史的关系。当胡适同蔡元培论战时,实际上他被局限在蔡元培划定的红学研究的范围中,所以他也仅仅集中于考证《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胡适的新红学主要在于他传播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主要被他简化为考证,这种考证一方面有乾嘉史学的渊源,另一方面不自觉地受到了蔡元培潜在的影响。结果是,当《红楼梦》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时,它作为一门文学作品已经不存在了,主要变成了一堆历史文献,变成了一堆材料。新红学赋予红楼梦研究一个学科的品格,一个现代学科方法的位置,但是付出了取消《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和审美对象的代价。对此,俞平伯感触颇深,并提出:文学不同于历史;对于文学作品不能够仅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1925年以后,俞平伯多次提出要把《红楼梦》作为小说来看待。而胡适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科学与文学本身的关系问题。因为从文学的角度看,高续的悲剧性结局是可取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高续不是曹雪芹自传,应删去。可见,这是矛盾的。为什么仅仅是重证据、重考证的科学方法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这点当然牵涉到五四以后中国整个的社会性质,即科学主义。胡适所强调的科学主要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万能的,可以面对任何现象,表面上是一种方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科学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五四运动打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束缚,而引进的西方文化远远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因此五四精神既是一种怀疑批判的精神,也是一种重新寻找信仰的精神。借助科学这一名称,新红学就有它很大的魅力。而这也得益于五四后科学崇拜在中国本土中生根。政治运动与红学的普及。
《红楼梦》的天翻地覆从1954年10月24号毛泽东发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一封信开始。他对新红学的评价是很矛盾的。他说《红楼梦》是部政治小说,这一点同蔡元培持相同的看法。但对《红楼梦》的许多外围材料,他实际上是同意新红学的。1949年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化,需要在上层思想建筑领域加强毛泽东思想的统治地位,改造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统治的学术界,所以必须有一场运动。在此背景下,1954年开展了批判《红楼梦》研究领域的胡适主观唯心论的运动。由此毛泽东想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54年下半年到55年实际已经转向了对胡适的批判。共产党和胡适的关系非常复杂,到50年时还希望他回国,但到54年时就大规模地批判胡适,将他作为整个资产阶级学术文化的代表。但这一批判重新提出了《红楼梦》研究的许多问题,因此它在学术上是有价值的。
新的政治模式需要解释非古典的、非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作品,当时的政治运动恰好适应了这一要求,正如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写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虽然胡适、俞平伯对《红楼梦》的评价不高,但对于当代红学家来说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巅峰,他们认为:第一,《红楼梦》诞生在乾嘉年间不是偶然的,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征兆,同时真实记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和劳动人民的反抗;第二,新红学的最大缺陷是取消了《红楼梦》丰富的社会意义,是自然主义的,但当代红学家认为小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写了一个贾家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贾家,写了一个宝黛爱情代表了千千万万被统治阶级扼杀的爱情,这样它不再是贾家的自叙传;第三,为什么曹雪芹作为封建主义社会的作家能对封建社会作一次总的批判呢?因为他的创作方法战胜了他的世界观中的消极因素,可见它不是人生一梦,而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54年的运动培养了第二代红学家,当时有关红学的书出了很多,《红楼梦》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它从作家的动机和主观的研究文学的方法打开了《红楼梦》客观的社会内容,但后来加上了许多政治因素,以论证新政权的合法性,论证中国封建社会必然灭亡。虽然增加了许多政治内容,但从方法和起点来看是有道理的。
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位天才的政治家来说,《红楼梦》的政治潜力决不是1954年的一封信就可以完全释放出来的。1973年他又开始谈《红楼梦》,认为建国以后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红学的著作还没有出现。1974年又发动了一场《红楼梦》评论,简称评红运动。在文革的背景下,这场运动不作更多的学术的要求,里面充满了浓烈的阶级斗争的味道。如果说20年代在上层精英知识分子中普及了《红楼梦》,1954年是在全国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中普及了《红楼梦》,那么1974年则在全国老百姓中普及了《红楼梦》。当时在每个大学、每个工厂都组织了“红楼梦评红小组”,而且培养了第三代红学家。
新世纪的展望:回归小说本身的文学与美学价值
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科学方法建立了红学,1954年政治运动普及了红学,这两个阶段使红楼梦研究成为红学,并且使红学成为显学,远远超过本世纪初与红学一道诞生的另两门学问:甲骨学与敦煌学。
展望新世纪的红学,它一定不会这么显赫了。21世纪有很多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考证方法,即使只有考证方法,也不会有任何一本书象红学这么显赫;21世纪还会有政治思潮,但我认为没有哪个政治领袖再通过《红楼梦》发起两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况且《红楼梦》的考证和评论毕竟有它先天的局限,即材料不够。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21世纪就不会再有红学了,对《红楼梦》的研究都将退归于古典文学甚至是明清文学一段,还会有学者研究,还会有争论,但绝不可能超过20世纪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不但表现了18世纪中国一位天才作家的新生,也搅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心理。
那么如何在21世纪开展红学研究?鉴于20世纪红学研究起源于两个常识,我们可以讲21世纪的红学研究要引进第三种常识,就是1925年到1980年俞平伯说过的《红楼梦》毕竟是小说,要用文学、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至于中国文化的意义,至于中国文学的意义。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