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红楼梦 > 红楼研究

林黛玉最终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2021-07-02 12:11:26

  林黛玉沉湖之谜——“红楼心语”之十

  红学研究

  导视

  林黛玉——

  《红楼梦》里的第一女主角。

  她最终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通行本《红楼梦》描写的,

  林黛玉因宝玉娶宝钗愤懑而死,

  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

  从细读《红楼梦》文本入手,

  又在脂砚斋批语中找出蛛丝马迹,

  对林黛玉的最终结局,

  进行全新的独家揭秘。

  旁白: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完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除前八十回大体保存下来以外,后面的内容全部迷失,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以后,由高鹗续写。

  高鹗对《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

  关于林黛玉的这样一个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但是,刘心武先生认为,尽管“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文笔最成功的部分,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那么,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曹雪芹究竟会如何安排林黛玉最终的人生结局呢?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进行他的揭秘《红楼梦》之旅,为您全新揭秘林黛玉的死亡之谜。

  这一讲我们要来探讨在曹雪芹笔下,黛玉是怎么离开人间的。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仙草,绛珠仙草后来修炼成了一个女身,宝玉下凡以后,黛玉跟着下凡。如果更准确地表述的话,就是神瑛侍者下凡以后,修成女身的绛珠仙草也随即下凡。书里面说得很清楚,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它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因为在天界,在西方灵河岸,在三生石畔,赤瑕宫里面的神瑛侍者每天出来给它灌溉甘露,才使得绛珠仙草能够健康地生长,并且后来修成了一个女体。所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以后,可以叫做绛珠仙子。她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就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天上的神瑛侍者。因为这个神瑛侍者下凡以后是贾宝玉,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泪还给贾宝玉。这是在第一回里面就跟读者讲述的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关系的设计,是非常美丽的一个描述。

  在书里面后来的情节流动当中,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这二位,他们本身在人世间并不知道自己是天界下凡的,除非他们做梦,有时候他们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总之,在人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着天界的仙人的身份,他们就和其他的人间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那个时候,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疑问,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这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对话,黛玉就说了,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的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在还泪。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虽然是仙人下凡,到了人间,他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听了黛玉这个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您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旁白: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是作者曹雪芹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那么,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作者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如此说来,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里面描写林黛玉,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有什么呀?有花锄,因为她最后葬花,她要刨坑,有花锄。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你想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就说明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她能够扛在肩上的一个花锄,这个花锄必须要特殊制作,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而这个花锄上还挂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还不算完,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这个花帚,你想一想,能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它肯定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而且它的制作的原料可能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又可以想象,它是完全艺术化的。

  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肯定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当天的服饰。然后,她扛着花锄,花锄上还有花囊,她这手还拿着花帚。她有道具。

  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她已事先踏勘好,她有路线的,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地方,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里,一个花冢。她有路线,有终点。

  而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还有一次,林黛玉离开潇湘馆,那个时候还跟宝玉生着气呢,虽然跟宝玉生气,她作为一个诗化的存在,她还是诗人气质,她的生活是完全艺术化的。

  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说:“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什么生活呀?现在咱们讲和谐社会,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林黛玉老早就人和自然和谐了,她的屋子里允许燕子来做窝的。她说“你把屋子收拾,撂下一扇纱屉”,干吗呀?大燕子飞出去给它的小燕子觅食,就要飞回来喂食,要让大燕子觉得方便,所以在潇湘馆她的那个纱窗里面会有一个灰空间,灰空间里面会有燕子窝,大燕子是会飞回来飞出去的,这就是林黛玉的生活。然后把帘子放下来,什么叫“拿狮子倚住”?“狮子”是一个工艺品,就是镇住帘子的底边,让它在空气流动当中不至于过分紊乱,她非常精致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当然还要享受鼻息的快感,还要烧香,这个香不是封建迷信烧那个香,是增加室内芳香程度的一种高级的香料。这个香不让它很猛地散发出来,因此,你在香笼里面放了香以后,你还要把炉罩上,有一个带花漏的炉盖。你看人家林黛玉。贵族小姐生活都是很享受的,但是,她这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了,她把它变成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这样生存。

  还有一回,她命令丫头把鹦鹉站的那个架子摘下来,她养鹦鹉,不是笼养,是架养。她说,你把它摘下来以后,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潇湘馆有月洞窗,窗子的形状是非常生动活泼的,不都是一个模式。然后,她就坐在屋内,隔着这个纱窗挑逗鹦鹉做戏,她还教自己的鹦鹉念诗,这就是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她是诗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

  我想,我的逻辑肯定成立。这样的一个生命,何况她是一个天上的仙女下凡,她离开人间时一定是充满诗意的,当然,那将是一首凄美哀艳的诗。

  旁白:

  按理说,一部文学作品中有关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无非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读者也会由此产生出不同的阅读感受。但是,刘心武先生认为,尽管高鹗对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从而使得读者对《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享受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那么,既然如此,刘心武先生会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实结局?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当然,因为大家现在看的《红楼梦》一般都是通行本。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后面四十回,是高鹗续的。高鹗的续书,有人很喜欢,特别是关于林黛玉的那段故事。由于调包计,贾母又抛弃了她,她就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娶了薛宝钗。在潇湘馆里面,都没有人管她的死活,于是,她就“焚稿断痴情”,就“魂归离恨天”了。

  我也承认,这是高鹗续书里面文笔最好的一段。问题是,我在前面讲座一再跟大家说了,高鹗和曹雪芹不是合作者,两个人不认识,无来往,生命轨迹没有重叠和交叉。高鹗续写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大体是在曹雪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以后,而他的续写和被篡改过的前八十回合起来,印刷成为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那个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所以你可以认为有一个人续书了,续得不错,你却不可以认为这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他是写完了的,脂砚斋不是说了吗?全书到了三十八回,就怎么样呢?就已经三分之一有余了,他是写完了,他的八十回后是迷失了。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探佚工作,来探索后二十八回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其中关于黛玉之死应该是怎么样的描写,我想这种探佚应该还是有意义的。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是在贾母死亡之后。

  因为我前面已经费了老大力气分析,让大家能听懂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就是只要贾母活一天,贾母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而且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玉和黛玉婚配,不可能贾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她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个情况下,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促成金玉姻缘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

  而在上一讲,我又讲到了,荣国府里面不仅有一个利益集团,另一个利益集团,赵姨娘、贾环他们,也下了毒手,很可能就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作为一个世俗的生命存在慢性中毒。再加上,我上一讲也跟大家说了,赵姨娘在谁面前最有发言权啊?她跟谁说都可能没人听,有一个人,不管听不听,她在耳边说,绝无问题,这个人恰恰就是贾政,就是荣国府这个府第法定的主人。

  所以,贾母死后,林黛玉没有了靠山,金玉姻缘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她自己又吃了赵姨娘通过贾菖、贾菱所配的药,又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所谓林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不轨行为。赵姨娘你不能说她完全造谣,我上次讲给你听了嘛,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捯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所以,林黛玉的处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个情况下,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旁白:

  刘心武先生认为,林黛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诗意存在,加上她兼具绛珠仙草的仙界身份,因而,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一定是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那么,这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死亡方式?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根据我的研究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她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比葬花甚至于更优美的行为艺术。

  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有一个红迷朋友听我说到这儿,他就急躁。他说我知道了,您的意思是说黛玉自杀,跳湖了。

  第一,我没有说黛玉自杀。

  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你说自杀,你这样概括,我不能完全反对,因为你表述的意思大体正确。但是,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语汇,因为林黛玉她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她是诗意地而来,诗意地而去。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她是仙去,她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跳湖这个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因为这说明你对跳湖和沉湖之间的重大的行为的艺术上的区别麻木不仁。跳湖,是从高处往下,一个抛物线,咕咚一声。当然,可能死得很痛快,但是毫无诗意。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了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走向深处,很不一样啊!

  不要觉得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怪话,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就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比如说辛亥革命的一个烈士叫陈天华,听说过吧?陈天华怎么死的呀?你看有人就非要说是跳海,陈天华没有跳海,陈天华叫做蹈海,这有很重大的区别。

  陈天华他觉得非常苦闷,他唤起中国民众结束清朝统治,他写了《猛回头》等激昂的文字,他首先剪去清朝规定男人必须留的那个辫子,所以现在留下陈天华的照片——陈天华那个时候世界上已经有了照相术——他是披肩发,他剪了辫子。然后,在日本,他蹈海。这个事件有相关文献可以证明。他留下遗言,在蹈海前一天写下了《绝命书》。他使自己的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力。1905年12月8日,他从海边的浅处一步一步走进去,海水冲击到他胸部的时候,他一个感觉;颈部时候,一个感觉;最后,淹过他的头部,他觉得他完成了他的人生的使命,告诉大家,应该改变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腐朽现实。陈天华作为一个激昂的革命者,这样的行为,你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林黛玉,现在我再强调,我告诉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你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旁白:

  林黛玉,《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人物,最终以沉湖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刘心武先生关于林黛玉沉湖而死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里面,是否有相关证据来证明他的这种判断呢?

  我根据是什么呢?还是要从前八十回里面的曹雪芹的文本来进行考察。

  因为曹雪芹的艺术手法,我重复了多次,好像很多红迷朋友也赞同。就是他总是有伏笔,他总是在很多地方设下伏笔,然后,在很久以后再去呼应、照应。而且,上一讲我也说了,脂砚斋就说他“文笔细如牛毛”。它就是这样一个文本,有人说这么读《红楼梦》的话累不累啊?那您不愿意累,是您的自由。我这样读,我不仅不感到累,我感到很快活,我获得很大的审美趣味。不是说所有小说都得这么写,天下很大,人各有志,小说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一种。

  为什么我说她沉湖?

  在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现在,我不按顺序说,我按我心目当中认为的重要性、次要性,按这个顺序来排列,开头我说最重要的,最后我再说一个最重要的,当中说一些其次的。

  有一个根据,就是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六回就写到在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就很寂寞地在中秋之夜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底下你看有人皱眉头,哎,“葬花魂”,“葬诗魂”吧?“冷月葬诗魂”是很多通行本的写法。在考察了各种古本之后,我个人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应该是“花魂”,而不是“诗魂”。为什么?“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多次出现了“花魂”这样的语汇。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就很多,比如说:“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你看,“花魂”是一个《红楼梦》里面固有的概念、固有的语汇。在第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就和上一句那个“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而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早在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两个人偷读了《西厢记》。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这时候,听见远远传来了学戏的那些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听到的就是《牡丹亭》里面的句子。《牡丹亭》里句子又勾引起她想起了很多过去古人的诗句。这个时候,曹雪芹下笔的时候就反复地写了这样一些句子,比如说“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它都构成一个密集的意向,就是美如花朵的青春的少女,会最后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存。我想她听曲,你可以摘引很多不同的句子,为什么你来回来去,她听到的和她想到的都是有这样的内容呢?根据曹雪芹的写作习惯,他不可能是随便一写,他就是一个伏笔。

  书里写到,在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组织海棠社以后,大家说以后写诗就别用咱们哥哥妹妹这么个称呼了,咱们得想一个署名,大家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最后,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潇湘妃子它指的是远古传说时代尧、舜、禹当中的那个舜,他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是一个非常好的部族领袖,他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他就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泪水洒到竹子上,就使得这个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泪尽入水”。这是古书上记载的,娥皇、女英最后寻找这个舜,找不到,最后,她们的眼泪就哭干了,最后就在水里面死去了,死在江湖之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后她是沉湖。

  到后来,诗社又由海棠社变化为桃花社,林黛玉做了《桃花诗》,后来他们就把这个诗社名字改成了桃花社。后来,由于史湘云偶然在春天拈了一个柳絮,就带头做柳絮词。当然,在柳絮词里面,我前面也讲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做的柳絮词还是鲜明体现出两个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感受。林黛玉那一首柳絮词,词牌是《唐多令》,第一句叫做“粉堕百花洲”。“粉”,表面说的是花粉,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一个女性,她结束她的生命是堕在哪儿了呢?“百花洲”,“百花洲”是水域的名称。就这一句,说明也是一个伏笔。

  还有一个伏笔,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演戏,有一出戏是《荆钗记》,里面有一折叫《男祭》。这出戏的主人公叫王十朋,这折戏就表现王十朋跑到江边去祭奠一个人。

  写这一笔干什么呢?因为这一回写得很巧妙,凤姐过生日是很重要的一个日子,但是贾宝玉却突然不通知他家里的人,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穿了一身素白的衣服,骑着马,只有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他干吗去了呀?简而言之,读者都忘记了金钏跳井的事了,因为这场风波到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时候,早已经过去了。但是,曹雪芹下笔很厉害,他通过这一笔告诉你,贾宝玉对金钏始终不忘,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造成了金钏的死亡,所以,他去祭奠金钏去了,因为这一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但是,贾宝玉去了以后还是赶回来了,因为他毕竟还得在凤姐的生日的宴席、唱戏这种场合上出现。

  这个时候,曹雪芹就写得很厉害了,别人都不在意了,惟有林黛玉看到了王十朋在江边祭奠一个人的时候,林黛玉就发话了,说:“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你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曹雪芹他这一笔,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第一,所有人都猜不出来贾宝玉哪儿去了,有一个人,她跟贾宝玉心心相印,贾宝玉的行为她最理解,林黛玉猜出来了。就知道,他是去祭奠金钏去了,林黛玉这个话就是说其实你要祭奠金钏,金钏不是投井死的吗,天下水总归一源,你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舀一碗水,你对着那碗水去表达你的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跑出去干吗?她就知道,宝玉一定是跑到外面的某一个水边——宝玉后来是跑到了一个庵里面的水井边上去完成这个祭奠——它就说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有心灵感应,林黛玉说这个话就是说给贾宝玉听的。

  同时,它也就由此说明,林黛玉本身说这样的话,一个人死于水域,另一个人要来祭奠她,这叫做谶语。“谶语”这个词在《红楼梦》里面多次出现,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这也就是说明林黛玉最后她的死亡和水、和水域有关系。

  同时,第三层意思又告诉我们,就是在林黛玉死于水域之后,贾宝玉将祭奠她,很可能那次贾宝玉就是舀了一碗水,“天下水总归一源”,对着碗中水来祭奠她,这很可能在后面会有这样的情节。所以,像这些都是伏笔。

  旁白:

  我们知道,《红楼梦》区别于其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特殊写法,无论是黛玉、湘云的中秋联诗,还是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特殊寓意,以及宝玉祭奠金钏“一石三鸟”的暗示,都是这种伏笔写法的表现。不过,除了《红楼梦》本身的文本之外,脂砚斋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最重要的依据,很多《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线索,就是通过脂批得以略知一二的。那么,在黛玉之死这个关键的环节上,刘心武先生是否能够找到直接支持自己观点的脂批呢?

  还有一个更强有力的伏笔,我说了,我一开头说一个伏笔,就是中秋联诗,“冷月葬花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伏笔。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伏笔是在第十八回,就是元妃省亲的时候点戏,点了四出戏。

  哪四出戏呀?大家都记得,第一出是《豪宴》,出自《一捧雪》,我在前面的讲座里面告诉了大家,脂砚斋指出,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就说明贾府最后的败落,除了很多具体的原因之外,将纠缠在一件古玩上。所以,在元妃省亲的时候,第一出戏“伏贾家之败”,就出现了一捧雪这样一个古玩,以这个古玩为名字的这样一出戏。

  第二出叫《乞巧》,这是《长生殿》当中的一折,说这是“伏元妃之死”。这个含义很明确,我就不展开了。

  第三出就是《仙缘》,《仙缘》是《邯郸梦》当中的一折,脂砚斋指出是“伏甄宝玉送玉”,究竟甄宝玉送玉是怎么回事,我将在以后的讲座里面讲述我个人的探佚心得。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分析第四出《离魂》,这是《牡丹亭》当中的一折。脂砚斋在这个地方就明明白白地有一个批语,就说是“伏黛玉之死”。

  你现在去看这个《牡丹亭》里面《离魂》这一折,这一折在原始的剧本里面叫做《闹殇》,我不多说,咱们把《闹殇》当中的一些唱词念一念,你就明白了。当中怎么说啊?说“人到中秋不自由”,你看,和这个中秋节有关系。“奴命不中孤月照”,和冷月有关系。“残生今夜雨中休”,和夜有关系。“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玉芙蓉”,芙蓉花有两种:一种是木本的,长在旱地;一种是水生的,就是荷花。这里所说的“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就说的是荷花,是水里面的花朵,就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她是沉湖,死于水域。

  书里面林黛玉是芙蓉花,不仅是暗示,也是明写呀!你还记得贾宝玉做寿,“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那个花签,林黛玉抽的是什么签啊?林黛玉她抽的签就是芙蓉花,上面写着“风露清愁”,有一句诗叫做“莫怨东风当自嗟”。怎么证明这个芙蓉花就是水芙蓉呢?在贾宝玉他痛心于他最心爱的身边人晴雯被撵出去夭折之后,他写了《芙蓉诔》,他这个《芙蓉诔》的芙蓉指的是荷花,书里面有非常明确的描写。他问小丫头,说你晴雯姐姐死的时候怎么说?小丫头当时说好像随口编,说她就上天当了花神了,宝玉就问她当的是总花神还是具体花的花神呢?当时荷花盛开,小丫头就说她当的是这个花神,芙蓉花的花神。所以,这个芙蓉不是木芙蓉,而是水芙蓉,是无可争议的。黛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冷月葬花魂”了。别的可以不信,在元妃省亲的时候,点了四出戏,第四出“伏黛玉之死”,有脂砚斋的明明白白的批语,这个你不好不信。

  而且脂砚斋说了,“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

  黛玉之死,当然是小说里面的一个大关键。

  所以,黛玉她是沉湖。

  而且,她一定会像黛玉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她的道具,她的行为路线。她会不会有一首告别人世的诗呢?也可以去想象。她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水域去。当然,因为黛玉她是一个天上的神仙下凡,她在人间的所谓的死亡,实际上是复归天界。

  所以,我估计,曹雪芹这一段描写会非常优美。而且最后,她会跟世俗的一个人死亡很不相同。黛玉沉湖最后,比如说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什么以后,不会有尸体的,只会有她的衣服和她的钗环存在,只会留下她的腰带或者她的披纱,她是仙遁。这个是书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她本来不是人间的一个凡人,她是一个绛珠仙子。

  关于林黛玉,我们讲了这么多,我们下面必须要去探讨一下薛宝钗。

  薛宝钗,人们对她已经说过了无数的话,我有什么新鲜的角度、新鲜的话语吗?我觉得我还有。我现在首先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回去想一想,就是薛宝钗作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闺中女儿的一个模范人物,为什么在小说里面写到的清虚观打醮、端午节前后,她变得那么烦躁?甚至于她表情很难看,话语很难听,这是怎么回事?

  从下一讲起,我将用六讲跟大家一起探讨薛宝钗,并且将从这个问题切入,跟大家一起共享揭秘红楼之旅的快乐,敬请期待。

  作者附注:这一讲的编导是孟庆吉先生,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