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州】我一点心怀社稷愁。则今日便上陈州,既然心去意难留。他每都穿连透,我则怕关节儿枉生受。
【幺篇】谢圣人肯把黎民救,这剑也到陈州怎肯干休?敢着你吃一会家生人肉。哎!看那个无知禽兽,我只待先斩了逆臣头。
【耍孩儿】你积攒的金银过北斗,你指望待天长地久,看你那于家为国下场头。出言语不识娘羞,我须是笔尖上挣䦷来的千钟禄,你可甚剑锋头博换来的万户侯!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
陈州亢旱三年,圣旨开仓粜米放赈。刘衙内举荐儿子刘得中、女婿杨金吾去陈州救灾。刘得中、杨金吾到陈州后,不思济民,只想中饱私囊,肆意将米价从每石五两抬高到十两, 并掺入泥土糠秕, 还用小斗大秤, 从中作弊。百姓张��古与之争论, 被刘得中用御赐紫金锤打死。其子小��古赴京告状, 遇包拯, 包因此得知陈州事。朝廷也已知陈州不法情形,于是派包拯去陈州粜米,并赐 “势剑金牌”。包乔装改扮,在途中遇到与刘、杨二人厮混的妓女王粉莲,侦知实情。到陈州后包公不顾刘衙内曾托他救儿子、 女婿, 依法杀了杨金吾, 还让小��古用紫金锤打死刘得中,为父报仇。
这是个很著名的剧作,对后世影响较大。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虽然是个涉及社会重大事件的严肃题材,却不乏幽默轻松的喜剧因素。这是个 “末本”,由正末扮演张��古、 包拯。 就张��古这条线来说,是个为民请命而牺牲的悲剧,在 “一合米关着八九个人的命”的大灾年份,张不畏强权,敢于大义凛然斥责贪官,实是难能可贵。为他申冤实质上就是为陈州百姓主持公道,这个重大问题需要包公去解决。然而,包公在解决陈州问题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喜剧因素,这正是这个不知名的剧作家不平凡、不落俗套的地方。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后来的戏剧中,他的形象,包括形体设计,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这一剧作中,他却是个机智幽默、老于世故的人,甚至还会发发牢骚,这反而给人以亲切感。第二折刚出场,他就满腹牢骚,说道: “……待不要钱呵,怕违了众情,待要钱呵,又不是咱本谋。只这月俸钱做咱每人情不够。我和那权豪每结下些山海也似冤仇。” 这些肺腑之言,大概不会在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包公嘴里听到。他在微服私访的时候,替妓女牵驴,还被贪官吊了起来,还发现他的随从背着他时也会借他的名头做歹事。凡此种种,制造了不少笑料。在以上选的第二折中三曲,包拯也有不少机智的语言。
包拯接了小��古的状, 到议事厅, 说话间忘了此事——毕竟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记性不好。 出来一见小��古, 重又进去, 问陈州的事。 范学士说正要再派个人去,并顺水推舟,请他去。包公见他缺少诚意,假意推辞。果然,范学士对刘衙内说,: “你让待制一遭,他若不去你便去。” 谁知刘衙内再次假意儿请包去陈州时,包立即痛快地答应了。他唱 【小梁州】 道: “我一点心怀社稷愁,则今日便上陈州。” 他已是 “心去意难留”,却发觉朝廷中官官相护——“他们都穿连透”。因此怕 “关节儿枉生受”。于是回过头来请了 “势剑金牌”,可以先斩后闻。他这才放心了,在 【幺篇】 中,他先谢了皇帝救黎民的好意,然后发狠说,必定让剑吃一会生人肉——要斩 “逆臣头”。包拯不愧是经验老到的大臣,深知朝廷中复杂的关系。他刚回京,刚进议事厅,刚接触到陈州的案子,就已经把其中奥妙揣测清楚。他的行动、言语,一收一放,一张一弛,恰到好处,稳稳地拿到任命,接过势剑金牌,到陈州粜米。
刘衙内见此架势慌了神,向包拯求情。包一面看着剑,一面说 “我在这上头看觑他”。衙内自然明白其中意思,威胁道,在官职、家产上都比得包拯。这句话惹得包拯大怒,【耍孩儿】 就从这两方面斥责他。“金银过北斗” 形容豪富。元剧中常用此喻富。如石君宝 《曲江池》 第三折: “虽不曾把黄金堆到北斗杓儿柄”,其意义最为明确,便是说财产多得能堆积到天上去,这应是元代百姓常用的比喻。富人积财不仅为己,还希望子子孙孙永远家财万贯,刘衙内 “指望待天长地久”,因此贪得无厌。包拯则尖锐地指出他不会有好下场。“我须是” 句说自己官职不论大小是自己奋斗来的。“你可甚” 句虽没有明说,其意义明眼人一见就明白,刘并无尺寸之功,也不是凭本事考中的功名。称之为 “衙内”,自然是靠父辈的势力。这两句话揭了刘衙内的疮疤,暴露了官场弊端,挖出刘氏父子仗势欺人,贪佞成性的根源。这支曲虽只寥寥数句,却铿锵有力,针对这两个方面,斥责得句句中的。最后一句“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 是包拯的不可动摇的决心,也是他向权豪们的宣战。
《陈州粜米》 是优秀的场上之曲,唱、念、做都很精彩。如果结合道白来看,就更精彩。单从曲文而言,至少有两大优点: 其一,它为表演留出很大空间,如“他们都穿连透”、“这剑也到陈州怎肯甘休” 以下几句……边唱边演,大有看头。其二,语言本色易懂,却很精炼,句句有力,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