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儿人儿今何在?花儿花儿为谁开?雁儿雁儿因何不把书来带?心儿心儿从今又把相思害,泪儿泪儿滚将下来。天吓天吓,无限的凄凉,教奴怎么耐?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或者是一位弃妇。她度过了一段夫妻相伴的欢乐日子。可现在,丈夫远去了,一去便累月经年,又杳无信息。她满怀悲怆,无限忧伤。
曲子以急促的节奏,一气直下的语势写出她的声声哀叹和悲吟,揭示了她那无限孤寂凄凉的内心世界,并隐约描出她那失魂落魄、凄惶绝望的悲剧形象。首先,她连声地呼唤自己的丈夫,“人儿人儿今何在?”丈夫走了,这女子独守居室。枯寂无聊中,她寻寻觅觅,起坐徘徊,看到床帐和种种物件,都会引起对丈夫的怀想。可是,天天想,夜夜盼,却偏偏不见他的踪影。他到底浪游何处,滞留何方?对此,一个只能牢守家门的孤弱子女实在难能知晓。她只能在心中悲哀而焦灼地呼唤、问询。她又步出房门,低头看花,那芳艳的花朵,更触动她的情怀。或者往日自己曾同丈夫花径闲步,而今日独立花前,花色再美,也难有心情,不禁悲声低问: “花儿花儿为谁开?”形单影只,一切良辰美景都失去了意义。另外,这里也明显地含有一种寓意。古诗词中常把青春女子比作盛开之花,并以花儿零落比喻美人迟暮。前面的清代民歌《自己的心肠劝不醒》一篇,就用“好花也只开一喷”来比喻青春的可贵。这位思妇正是在这“寂寞开无主”的花儿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自怜自惜,哀思无限。女子青春年华的幸福和快乐,只能牵系于一人。所以,这位思妇,不管怎样怨艾,也只能是爱恋着那远去的夫君,于是她又心驰神往,凝望那远方。这时一队大雁在天上飞过,她便悲悲地发问:“雁儿雁儿因何不把书来带?”“因何”一语已带责问。夫君无信,反迁恨于雁,实为无理。但,正是这无理,反而越见她有情。人无踪影,书信也能带来安慰,可现在,这也只是思妇的奢望,雁自飞去,高天无语,不过是自己徒增悲伤。那么,她又能如何呢?只能抚心自悼:“心儿心儿从今又把相思害”,一个“又”字包蕴着多少凄苦和哀伤?几度离索,几度相思,她饱尝其中滋味。可是,命运不偶,她又遭久别,再害相思。我们已经感受到,她的痛苦在这循环中膨胀,她的心在这重负的压抑下,沉得太深。但不管这痛苦多么深重,都无处哀告,只能暗自悲啼: “泪儿泪儿滚将下来。”一个“滚”字,表现出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可是,再多的泪水也洗不掉心头的悲哀,反而只能使她更深地咀嚼了自己的委屈和不幸。最后她仰面问天:“天吓天吓,无限的凄凉,教奴怎么耐?”“无限的凄凉”,总括了上文,这是她的处境,又是她的心境。“怎么耐”,写出她世路已绝,万般的无奈;呼问苍天,表明她已身处窘境,已经绝望。至此,一个追求爱情,却屡遭别境,凄寂忧怨,又孤苦无告的思妇的形象刻画出来,虽然她青春正好,貌美如花,但她的爱情寂寞凄凉,不能得到珍视。
这支小曲最为新颖独特的是它的语言形式。作者把“人儿”、“花儿”、“雁儿”、“心儿”等生活中的口语,精心地组织安排,构成重叠、排比,一气贯注,流转直下,形成了一种质朴、清新、自然、谐畅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形式,又形成了诗篇那短促跳荡、又回环往复的节奏,十分恰当地表现了思妇忧思辗转,缠绵不已的心情,突出了她那寻觅彷徨,悲叹连声的凄苦,抑郁的形象。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