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主要写崔莺莺和 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最早描写张生和莺莺故事的文学作品,是 唐人元稹的文言传奇《莺莺传》。小说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张 生游于蒲州,寄居蒲东十余里的普救寺,与莺莺恋爱,最后又 将莺莺抛弃的爱情悲剧。元稹在作品中宣扬的是男尊女卑、女 人祸水的封建思想。当然作品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宗法社会给 妇女造成的悲惨命运,但元稹在主观上却肯定始乱终弃的张生 为“善补过者” ,而视被遗弃的莺莺为“妖孽” 。鲁迅在《中 国小说史略》中说: “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 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 恶趣” 。
北宋诗人毛滂在咏莺莺的《调笑令》中斥责张生为“薄情 年少如飞絮” ,批判了他的负义丑行; 赵令畤在他的《商调蝶 恋花》鼓子词中,也批判张生“弃掷前欢殊未忍,岂料盟言, 陡顿无凭准” ,并在序言末否定了元稹所谓张生为“善补过 者” 的说法。
金代董解元 (“解元”是对当时一般读书人的称谓,和明 清时对考中乡试头名者的称呼不同)所作长篇说唱文学《西厢 记·诸宫调 (以下简称《董西厢》) 的出现,标志着崔张故事 在流传演变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故事情节上,《董西 厢》改变了《莺莺传》中的悲剧结局,而以崔张的“私奔” “团园”作结,赋予崔张故事以反封建礼教的新的思想意义。 为了表现崔张从恋爱到团园的斗争过程,作者还增加了一系列 《莺莺传》中所不曾有的故事情节,如佛殿奇遇、月下联吟、张 生闹道场、兵围普救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私奔杜确、 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等,使三千字的传奇变成了五万字的结 构宏伟的长篇说唱文学。
在人物形象上,由于《董西厢》改变了《莺莺传》中以崔 张性格冲突为主要矛盾的作法,而把《莺莺传》中无足轻重的 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写成崔张的共同对立面,并增加 了《莺莺传》中所没有的从外貌到心灵都极丑恶的郑恒,让他 和老夫人站在一起,和崔张作对。这样以来,由于主要矛盾的 改变从而使人物形象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董西 厢》中的张生不再象《莺莺传》中的张生一样,是个始乱终 弃、视女人为玩“物”的无行文人,而是一个忠于莺莺有情有 义的男子。《莺莺传》中的莺莺,在遭遗弃的情况下,自认倒 霉,所谓“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结果成 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董西厢》中的莺莺是个能冲破封建礼 教羁绊的女性,在老夫人和郑恒的逼迫下,和张生一起私奔太 守杜确,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精神,她不再是一个悲剧形象,而 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战胜者的形象。红娘在《莺莺传》中虽 对崔张幽会起了穿针引线作用,但对张生遗弃莺莺则无能为 力。《董西厢》中的红娘却在促成崔张结合中起了重要的作 用,是个聪明热情、乐于助人的婢女。法聪这个“不僧不俗、 不会念经、不会礼忏、不清不净、只有天来大胆”的寺僧,则完 全是《董西厢》的创造,为《莺莺传》所无有,他和红娘一 样,是崔张结合的促成者。
主题思想方面,《莺莺传》肯定张生开始玩弄莺莺后来又 相遗弃的背弃行为不但不算缺德,而且是一种知过必改的美德; 莺莺的悲剧结局不是值得同情的,而是应该遭到舆论谴责的 “妖”、“祸” 自取。这实际上是在露骨地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 道德。而《董西厢》则相反,它批判了男子“始乱终弃”的特 权思想和“女人祸水”的陈腐滥调,肯定了婚姻自主的正当 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
当然,《董西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情节上,铺叙细 致是其优点,但有的地方则重复、拖沓、枝蔓。如张生两次做 梦,一次是被斥归卧相思,莺莺来到,正做好梦,却被寺钟警 醒; 长亭送别之后又有“村店惊梦” ,莺莺又来到梦中,与前 梦稍有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红娘罢了。连写两梦,虽可表现相 思之苦,但却显得重复。还有莺莺探病之后,想单独自杀; 第 二次又想和莺莺一起在法聪房中共同自杀,两次均被阻拦而未 遂,作者意在表现张生为爱情不惜牺牲,读者读后却感到重 复、可笑。兵围普教,法聪冲阵,用了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 有点喧宾夺主。人物描写方面,老夫人作为崔张主要对立面显 得不够鲜明突出; 张生的软弱动摇和莺莺的矜持似嫌过分。前 者如曾想两度自杀及对郑恒让步,后者如见了简贴后掷镜打红 娘,都是适例。另外,《董西厢》表现的“自古才子,合配佳 人” 的主题比《莺莺传》虽有很大进步,但也有偏狭的局限。
王实甫的《西厢记》 (以下简称《王西厢》) 是在《董西 厢》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王西厢》的成就不仅是把叙 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而且在思想艺术方面 比《董西厢》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人物形象方面,《董西厢》里的老夫人作为一个封建礼 教维护者还不够典型,她发觉崔张私下来往很生气,但却未阻 挡其成婚,反找来莺莺和她商量: “愿则以汝妻生,不愿则从 今断绝。”她也没有逼张生去赴考,而是张生自己提出赴考。 《王西厢》则通过赖婚、逼试等情节把老夫人写成了一个封建 家长的典型。《董西厢》写张生逾墙赴约遭到莺莺拒绝,竟对 红娘说: “如今待欲去,又关了门户。不如咱两个权做夫 妻。” 显得很轻浮。张生中了状元回到普教寺要娶莺莺,郑恒 从中作崇,张生却想打退堂鼓,说什么: “郑公,贤相也,稍 蒙见知; 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这些不符合人物性 格发展逻辑的细节,《王西厢》都删去了。《董西厢》中法聪 比红娘所处地位重要,《王西厢》则使红娘地位重于法聪,使 描写崔张爱情的笔墨更集中了。
《董西厢》中张生认为: “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 丈夫也。”莺莺在送别时也说: “专听着伊家; 好消好息; 专 等着伊家,宝冠霞帔。”两个人的功名心都很重。《王西厢》 中的张生得到莺莺眼神示意时,便“决心” “再不向青琐闼梦 儿中寻,则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莺莺在为张生送行时,也 说: “但得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 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 来。”可见两人有重爱情轻功名的共同思想基础。正如张生所 说的“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董西厢》指出张生乃“尚书的 子” ,莺莺是“相国的女” ,一个“有万卷书” ,一个有“三 从德” 。结尾作者得出结论说: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 才子。”《王西厢》则强调“君瑞是君子清贫” ,“湖海飘 零” ,“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 。作者最后让他 高唱“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就使《王西厢》在主题上 比《董西厢》更加深化、也更带普遍意义了。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之所以有 如此重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时代不同。《莺莺传》 产生于唐代,等级门第观念非常强,不少寒士考中进士后便成 了陈世美式的人物。门阀制度的严格,造成了许多女子爱情上 的悲剧,唐代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 及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都是反映这种社会问题的作品。 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骤变,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正 常的封建秩序被打乱,尤其是外族入主中原,使古老的封建王 国内部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各阶级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不断变 化,人们头脑中的等级门第观念在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越来越 淡薄了。封建统治阶级虽然企图用理学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但 “抽刀断水水更流” ,理学家的抽象说教无法阻挡现实生活给 人们思想带来的重大变化。没有这样一种时代变迁,既产生不 了《董西厢》,更产生不了《王西厢》。其次,作者出身不 同,地位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莺莺传》的作者元稹年轻得 意,仕途顺利,后来爬到宰相、节度史的地位,显赫一时。他 本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极不严肃,类同儿戏,如他在《梦游春》 诗中就写道: “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在他那里,恋爱 只是寻开心,闹着玩,如同一场梦。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另行 婚娶,显然他这种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与其所处地位及思想意 识是一致的。董解元生平虽不详,但从已有的一点材料看,地 位低下,生活贫苦; 至于王实甫,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与董 解元有相似之处,所以他二人在爱情婚姻上的观点比较进步, 为元稹所远远不及。两人不同的是王实甫比董解元更激进一 些罢了。另外,《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之所以 如此不同,也与整个社会风气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变化及作 者适应对象的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王西厢》的反封建主题主要是通过莺莺的形象来体现 的。莺莺所处环境有三个特点: 一是处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 王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对 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 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方的机会; 起决定作用的是家 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 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恩格斯的这段科学论断也 完全适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有所不同的是,在我国,还 有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尤其是孔孟之道作为一条无形的精神枷 锁,对男女婚姻起着巨大的钳制作用,以保证政治、经济利益在 婚姻问题上的决定作用。正是这种政治、经济、道德的力量,使男 女青年的结合毫无爱情可言,更无自主权利。他们彼此既不相 识,也不了解,完全由家长包办。所谓“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 他们结合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社会里,男女青年以爱情为基础 的自主婚姻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压力,遇到多么巨大的阻力啊。 《西厢记》中的莺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争取自主婚姻 的。
莺莺所处环境的第二个特点,是出身名门贵族,其父是前朝 宰相,生前已将她许与其母之侄、“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父 亲死后,老母严遵父嘱,写书附京师唤郑恒来扶灵至博陵,并准 备叫她服满父孝就和郑恒完婚,看来她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了。
莺莺所处环境的第三个特点,是身居普教寺中。普教寺为 崔相国所修,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携领女儿莺莺及婢女红 娘,因扶灵安葬遇阻暂居寺院西厢之内。为防止意外,老夫人 在寺中一刻也没放松对女儿的管教。佛殿奇遇时,张生问和 尚: “偌大一个宅院,可怎生别没个儿郎,使梅香来说勾 当。”和尚回答说: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 入。”张生和红娘主动打招呼,通名报姓,并问小姐常出来 么?被红娘抢白道: 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瓜田 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并说“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向 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 ‘汝 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 立谢而言曰: ‘今当改过自新,毋敢再违’。先生习先王之道, 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 早是妾身,可以容怒,若 夫人知其此事,决无干休! 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 说! ”红娘这番话,活画出一副封建礼教笃信者的可憎面目。 在她的管教和严防之下,莺莺完全接受的是封建阶级的教养, 也不可能同任何成年男子接触,被锁深闺之中,充满青春苦 恼。虽对父母包办婚姻不满,却是哑巴吃黄莲,有口难言,只 有触景伤情,所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 就是说在三春将尽的时节,看到落花被水飘走,引起无限愁 思,只是怨恨东风无情罢了,还能说些什么呢? 大有以落花自 况之意。
但是普教寺毕竟不是崔相府。这是一座“琉璃殿相近青 霄,舍利塔直侵云汉” ,“盖造非俗” 的“则天皇后香火 院” 。“南来北往,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虽然老夫人 对莺莺防范甚严,也难保不与外男接触。一天莺莺在红娘陪同 下在佛殿游玩,正好与瞻仰普教寺的张生相遇。莺莺见有生人 走了。这一“回顾觑末” ,惹得张生不往京师,假言温习经史, 在,便离佛殿回西厢,临行时回过头来,特意看了张生一眼才 移居寺内; 又以给父做道场为名,意在莺莺。“回顾觑末” 的 动作,对莺莺来说,也并非无意之举。当红娘对她说了张生主 动打招呼,通名报姓,而且自我介绍中包括“年二十三岁,正 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这样一些内容时,莺莺不但 不象红娘那样责怪张生无“礼” ,反而笑着对红娘说: “休对 夫人说” 。接着向红娘布置任务: “天色晚也,安排着香桌, 咱花园内烧香去来。”这一“笑云” ,表示她对张生不无爱慕 之心。叫红娘“休对夫人说” ,说明她意识到张生此举乃是为 母不容的“非礼”行为。而花园烧香则又是对自己这一行为前 途的预祷。
月明风清之夜,莺莺和红娘在后花园烧香,第一柱香“愿 化去先人,早生天界” ,第二柱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 事” ,烧第三柱香,“做不语科” 。红娘见此,便说“姐姐不 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 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 娘咱” 。红娘这里说“早寻一个姐夫” ,肯定不是郑恒了,但 究竟是谁,红娘没有明说。红娘特意向莺莺介绍张生的“好 笑勾当” ,讲到张生向她打问“小姐常出来么” 时,说“我不 知他想什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 ;而莺莺的“笑云”和叫她不 要对夫人说的特意叮咛,使聪明的红娘对莺莺的内心活动不 会不有所觉察。因此她说的“早寻一个姐夫,”看来除了张生 再无别人。莺莺在她祝祷之后,没有责怪她“多嘴” ,“无 礼” ,而是“插香拜云: 心间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 中” ,并且长吁短叹,一方面对红娘的祝告抱有同感,一方面 对将来是否能如愿以偿表示难测,对自己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 表示怀疑。正值她长叹动情之时,张生口占一绝: “月色溶溶 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意思是说: 在 这月光如水、花影斑驳,四周寂静的春夜,面对皎洁的月轮, 为什么看不见月中的美人呢?听见张生的声音,莺莺马上敏感 地说: “有人墙角吟诗? ” 红娘告诉她: “便是那二十三岁不 曾娶妻的那傻角。” 莺莺立即称赞说: “好清新之诗” ,从内 心发生共鸣,并且情不自禁地依韵做了一首以和张生: “兰闺 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意思是 说: 我被深深锁在闺房里,一十九年,已经感到非常寂寞无 聊,眼看这百花盛开的春天白白地过去了,自己却无可奈何。 我想,现在吟咏诗句的人,应该理解我这伤心长叹人的心情! 有道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两首诗象座 桥梁,把两人的感情一下子勾通了。两人正要相见,红娘提醒 莺莺“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责。”莺莺只好又回头看了 张生一眼走了。这一次“回顾”张生和第一次“回顾” 相比, 已不是简单的数量重复,而是起了质的变化: 前者是邂逅相 遇,一见钟情; 这一次是爱情的种子已经萌发,两相倾心了。
这样一来,追求自由爱情的愿望和行动便与封建礼教必不 可免地发生冲突了。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莺莺 与老夫人的冲突; 二是莺莺与红娘、张生的误会性冲突; 三是 莺莺与自身封建礼教影响的冲突。后两种冲突是由前一种冲突 所决定的。而后两种冲突的解决又反过来促进了前一冲突的解 决。莺莺的性格正是在这三种冲突中被揭示了出来。
先说第一种冲突,即莺莺和老夫人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开 始,表现为莺莺对老夫人从言听计从到埋怨和不满。自从月下 烧香,与张生联吟以后,莺莺“恹恹瘦损” ,“罗衣宽褪” , “神魂荡漾,神思不快,茶饭少进” ,好不烦恼。回想起“昨 霄个锦囊佳制明勾引” (在那月下联吟的昨天晚上,张生用美 好的诗句清楚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恨只恨“今日 个玉堂人物难亲近” (今日要和张生见面却不可能) 。真真是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她和张生居室只 隔一墙。这道有形的墙没有能够妨碍他们互通感情。而横在他 们中间的另一道无形的墙却使他俩无法进一步密切感情。这道 无形的墙就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这道无形的墙比那道有形的墙 更难逾越。正是这道封建礼教的无形之墙,使莺莺“睡又不 安,坐又不宁,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 昏昏。”这些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不满和怨恨的反映。她一出门, 红娘就象影子一样紧跟着她,使她不能自由,只好整天伏枕而 卧,这是多么窒息人、折磨人的生活啊!她终于忍不住而表示 埋怨和不满了: “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 “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束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 分” 。这种埋怨和不满是不让红娘把张生打问她的情况告诉老 夫人的情绪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不满又不仅是对老夫人个人, 而是对她用封建礼教约束自己不满。在这以前,崔相国已将莺 莺许与郑恒,今相国虽死。老夫人却是忠实执行婚约的,这一点 莺莺当然不会不知道。因此莺莺这种对老夫人拘束她,使之不 能和张生见面的不满,又是对“父母之命” 的婚姻不满。郑恒 是尚书之子。而张生呢,“先人授礼部尚书多名望,五旬上因 病身亡” ,“平生正直无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 ,是个贫 困书生。但莺莺对他钟情,只是因为他的忠诚和才华,并没有 考虑其他任何政治、经济的附加条件。因此她和张生的爱情又 是对“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叛。
孙飞虎兵围普教寺,要抢莺莺做妻,满寺僧众命处垂危。 莺莺提出或从贼、或自尽,以解兵危,夫人未允。最后又献计 说: “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兵,扫荡妖雾,倒陪家 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这本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 牲精神。张生愿献退兵之策,却也出于莺莺意料之外。老夫人 允婚,使崔张关系有了合法根据。白马解围后,莺莺听红娘传 唤说宴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满心欢喜,准备好了要 与张生成秦晋之好的,“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 下里相思都较可”。对母亲也不埋怨了,“酬贺间当酬贺,俺 母亲也好心多” 。她此时对母亲也有些微不满,这不满只是嫌 她母亲吝啬,把报张生之恩和为女聘嫁合在一起办理,不够意 思罢了。老夫人赖婚,叫“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真是晴 天一个霹雳,此时莺莺才意识到“俺娘变了卦也”,唬得她 “荆棘刺怎动那! 死没腾无回豁! 措支刺不对答! 软兀刺难存 坐”。她对老夫人失信大为不满,“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 (老奸巨滑的老婆子) ,如 “蓝桥水” ,似“袄庙火” ,“扑 刺刺将比目鱼分破” ,“有意诉衷肠,争奈母亲侧坐,成抛 趓,咫尺间如间阔。” 抱怨老夫人“口不应心” ,“将颤巍巍 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白头娘 不负荷,青春女成担阁,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俺娘把甜 句儿落空了他,虚名儿误赚了我。” 虽然没有破口大骂,也算 是严厉的内心谴责了。
月下听琴,张生埋怨她说谎,她向张生说明“非干是妾身 脱空,” “这的是俺娘的机变。”她叫红娘挽留张生“多住一 程儿”,让红娘向张生解释: “夫人时下有人唧哝,好共歹不 着你落空(婚事遇阻是因为有人在老夫人跟前说了闲话; 你再 多住些时候,好歹不叫你落空)。不问俺口不应心的狠毒娘,怎 肯着别离了志诚种(不管我那心口不一的狠毒老娘,绝不肯和 爱情专一的人分离开)”。这表明她决不会向老夫人让步妥 协。她虽然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和老夫人发生面对面冲突, 但思想上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了; 她虽然没有从外表上和老夫 人决裂,但和老夫人在思想深处所形成的裂缝却在加宽加深。 听说张生有病,她不通过老夫人就叫红娘去看望。她和张生的 爱情犹如大石下的小草,曲折地、艰难地,然而又是顽强而勇 敢地生长着。她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维护者——封建 家长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经过“传简——赖简——幽 会”,终于与张生私结夫妻。
老夫人得知真情之后,声称“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 , 逼迫张生赴考,“得官呵,来见我; 驳落呵,休来见我。”莺 莺长亭送别,“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 玉肌。此恨谁知。”红娘问她为什么不打扮得漂漂亮亮,她 说“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呵” ; 并唱了一段《叨叨令》来回答 她: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 心情花儿、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 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 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 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这支曲子开头一句用了一个“气”字,点出这场分别的成 因和莺莺的态度。要张生去考状元然后回来再娶莺莺,这完全 是老夫人的安排,并不符合莺莺的思想,莺莺对此感到很突 然,也很生气,表现了对老夫人的强烈不满。张生走后,她准 备着睡大觉,淌眼泪,那里有心思修饰打扮! 一个把功名门第 看得高于爱情,一个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门第,这是两种思想 的冲突。后面又有两个“闷杀人” ,反映了莺莺对老夫人欲反而 不能,对张生赴考欲阻而不得,对这场分离欲挽回而无力的极 度痛苦心情。在这支曲子里,莺莺这种被压抑的感情象冲破闸 门的潮水一样奔腾向前,一泄千里。接着作者又让莺莺唱了一 组三曲,表现其分离的痛苦,和对老夫人的不满。第一支曲子 写在老夫人威慑下的张生“蹙愁眉” 、“死临侵地” ,象西风 吹落的黄叶,象寒风中的衰草; 第二支曲子写崔张两人在老夫 人前难言苦衷,张生是“阁泪汪汪不敢垂” ,莺莺是“推整素 罗衣” ; 张生是“怕人知” ,莺莺是“把头低” 。在老夫人前 莺莺只有用 “长吁气”和张生交流感情。第三支曲子写莺莺内 心想法: “奈时间长” ,“意如痴” ,“心合醉” ,写莺莺的感 觉: “清减了小腰围”。这几支曲都没有提老夫人,但“长吁 气” 已把她对老夫人的态度表达尽致了。这一次分离在莺莺思 想上造成的痛苦要比使他们不能成婚彼此相思更增十倍,使他 们害相思苦的是老夫人,使他们害离别苦的还是老夫人。“合 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儿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这是她 对老夫人在她思想上造成的一次大于一次的痛苦的控诉。莺莺 对老夫人逼考不满,是因为赴考招致的后果对莺莺很不利: 张 生落榜,会因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而使夫妻从此分离;张生考 中,则可能弃妻再娶或停妻再娶。这两种前途对莺莺来说都将 是不堪设想的。莺莺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封建婚姻制 度下的普遍现象。因此她把功名富贵看作“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她没有因为张生是白衣女婿而叹息过, 却为两人今日分离而“一递一声长吁气” ,原因即在于此。临 走她针对老夫人说的“驳落呵,来见我”而叮咛张生: “此一 行得官不得官,疾早须回来” ,“你却休金榜题名誓不归” 。 草桥店惊梦,她唱道: “不恋豪杰,不慕骄奢; 自愿的生则同 衾,死则同穴。” 她叮咛张生不要“停妻再娶妻” ,要求专一 的爱情。后来郑恒作祟,老夫人动摇,莺莺对张生说: “此一 事必得杜将军来方可”。“是咱前者护身符,今日有权术,来 时节定把先生助,决将贼子诛。”最后终于在白马将军帮助 下,夫妻团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说和老夫人的冲突表现了莺莺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反抗,那么,与红娘、张 生的误会性冲突则表现了她性格中机智、谨慎的特点。红 娘的任务,不只是服侍莺莺,还有“行监坐守”(对莺莺一举 一动都要监视好) 。莺莺和张生佛殿相遇,红娘说“姐姐,那 壁有人,咱家去来”。月下联吟,崔张心热,刚要相会,红娘 又说: “姐姐,有人! 咱家去来,怕夫人嗔责。” 听琴之后, 莺莺对张生表白自己爱情的诚挚,红娘又说: “夫人寻小姐 哩,咱家去来。”虽然红娘对崔张从内心是同情的,老夫人悔 婚后为张生献计琴挑,但莺莺尚不知晓。莺莺的身份,所处的 环境,使她不可能抛开红娘与张生结合,她是希望“怎得个人 来信息通?便做道十二巫峰,他也曾赋高唐来梦中 (如若有人 传信,即使相隔十二座山峰,也要和张生相会) ”这个送信者 的合适人选,当然不可能是冲出重围给白马将军送信的法聪, 而只能是莺莺身边的红娘。莺莺就是这样对红娘又要依靠又不 放心,即要叫她穿针引线又要瞒着她。红娘对莺莺的内心想法 了若指掌。她并非无心成全他们,但她知道“俺小姐有多少假 处哩” 。她做为一个丫环,不好在莺莺对她假意相待时,贸然 说出自己成全她们的真情。这样一来,两假相遇,一场误会性 冲突必不可免地发生了。
老夫人悔婚,月下听琴被红娘催着回房,张生经过这些爱 情波折后是否还真诚地爱着她,这是莺莺急于知道的。“闻说 张生有病,我如今着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什么。”她于是先 引红娘上钩: 我“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机灵 的红娘明知她想张生,但又不好戳破,说了“你想张”三个字 便止住了。敏感的莺莺连忙抓住不放,急切地追问“张什 么” ,想叫红娘说出张生之名,她抓住把柄,挟制红娘,任己 驱遣。红娘来了个急转弯,改口说“我张着(看着望着)姐姐 哩” ,她只好向红娘下话,“我有一件事央及你咱” 。红娘处 于主动地位了: “甚么事? ”她半明半暗地说: “你与我望张 生走一遭,看他说甚么,你来回我话者” 。红娘当然也要摆一 摆架子,以表示对她这种半假半真态度的不满: “我不去,夫 人知道不是耍。” 莺莺这时放下小姐的架子,向她乞求了: “好姐姐,我拜你两拜,你便与我走一遭” 。红娘毕竟是个好 事撮合者,看她诚心尚虔,不好推委,便说: “侍长 (主人) 请起,我去则便了。”
红娘从张生那里拿来回书,故意放在镜台上,莺莺喜不自 胜,“轻匀粉脸” ,“乱挽云鬟” ,“拆开封皮孜孜看,颠来 倒去不害心烦。”但她又怕红娘将真情告诉老夫人,因此装出 发怒的样子训斥红娘说: “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 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种东 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娘当然对她这种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假做态不满,分辨说: “小姐使得我 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并要拿简帖去 老夫人处出首。莺莺这下慌了,揪住红娘说: “我逗你耍 来” ,急问张生近日如何、红娘故推不知,她只好又叫“好姐 姐,你说与我听”。红娘说明张生害相思“废寝忘餐” ,莺莺得 知了张生的真实情况,又拿出一副小姐面孔说: “红娘,不看 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 ,这一次她把红娘的责任赦免了, 意思是出了问题责任在张生,使红娘减去丢掉饭碗之忧,但放 宽心,乐充信使之役。“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 有外事” ,意思是我家“亏”了他,现在他有病我理应问候。 我俩之间的信件来往只是兄妹之情,并非越礼行为。这一方面 是安慰红娘,另方面又是在教给红娘对付老夫人查问时的对答 之辞。但她又怕红娘口不稳,在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地把真情泄 露,于是又用哄小孩的口气说: “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 人知道呵,甚么模样。”她写好了与张生约会的简帖,又担心 “秀才每从来懦” ,不敢赴约,因此不好将真实情况预先告诉 红娘,万一事情不谐,有损她相府小姐的尊严。你看她对红娘 的言行: “红娘,你将去说: ‘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 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 并警告红娘“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说话。”这次让红娘送信也不 象前次用乞求的口气,而是主子对奴婢的命令口吻。“掷书 下”,好象要红娘送的不是约会的情书,而是一本正经的警告 信。她的阴晴不定弄得红娘摸门不着,“我若不去来” ,她已 拿出了小姐的架式,“道我违拗他,那生又等我回话”,只好 又走一遭。
张生逾墙赴约,使莺莺了解了他的诚心和勇气。但能否如 愿以偿,可以瞒过老夫人,瞒不过红娘。红娘看望张生、莺莺 用的是乞求口吻;红娘传简密约,莺莺用的是命令口气。这两 次红娘的行动,给莺莺的印象都是被动的。只有使红娘由被动 转入主动,才能一方面不失她小姐身份,另一方面不至于因红 娘变卦出首置她于被动。矜持、机智、谨慎的莺莺,训斥“遵 命”而来的张生“是何等之人”,警告张生“若夫人闻知,有 何理说”,而老夫人得知的唯一途径只有红娘。她并不盲动, 而是先要考验红娘的诚心。叫红娘把张生扯到老夫人那里去。 好心的红娘以维护张生“行止” (品行名誉)为理由,就地审 理,用孔孟之书、周公之礼问罪张生,并求莺莺“姐姐,且看 红娘面,饶过这生者” 。莺莺当然无心扯张生到夫人处,只是 为了观察一下红娘的可靠程度,所以最后以“看红娘薄面”为 由,“饶”了张生。这次赖简,对莺莺来说,考验出红娘对她 的忠诚胜过老夫人; 但对张生来说,却“病体日笃” ,又添怨 气,性命难保。莺莺于心不忍,叫红娘送药方给张生,这次再 不用命令口气,又是用乞求口吻了,“好姐姐,救人一命,将 去咱。”这一次乞求已不同于前番,是完全信赖之后的乞求。 但药方内容涉及红娘本人,所以不便明说,只写“忌的是‘知 母’ (老夫人)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耍赖撒泼) 。这是 对自己赖简一举的解释。
经过这样几次反复,莺莺在探明了张生和红娘的绝对忠 诚、毫无二心之后,终于在红娘主动帮助下,冲破了封建礼 教、封建家长的设防,与张生私结夫妻,成“秦晋之好” 。这 些误会性冲突,表现了莺莺机智、矜持、深沉的性格特点,同 时使全剧充满喜剧气氛。
《王西厢》在表现莺莺的性格特点时,既写了她与老夫人 的冲突,又写了与红娘张生的误会性冲突,还写了她与自己所 受封建教养的冲突。表现在红娘主动帮她与张生成婚时,她还 放不下小姐的架子,说: “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老夫人发 觉以后,红娘叫她去见老夫人,她又说: “羞人答答的,怎生 去”,总之,关键时刻缺乏必要的勇气,全赖红娘的帮助。当 然,她思想中追求自由爱情的愿望和要求、反抗封建礼教的斗 争精神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终于取得了胜利。而她与张生 的结合既不同于卓文君,又不同于祝英台,这又是符合她的身 份教养和性格特点的。
和通过几种矛盾冲突来表现莺莺的性格特点不同,张生的 忠诚、热情和爱情专一等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赁居西厢、借故 搭斋、月下联吟、请兵退敌、月夜琴挑、高中思归等一系列言 行和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张生父母双亡,四海为家,去京赴考,路过普救,恰遇莺 莺由红娘陪伴在佛殿游玩,莺莺的美貌吸引了她。莺莺因看见 生人在场,怕老夫人责怪,离开佛殿回西厢,临走时回顾了张生 一眼,张生受宠若惊,“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多年功名不成,君王未见,原来是美女误了人) ,“小生不 往京师去也罢”,要赁半间房住下来,“早晚可温习些经 史”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她临走那一回顾怎不叫人 动心呢) ,“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倘遇 小姐,饱看一顿。”和尚要他同榻而卧,他当然不答应。老夫 人要给崔相国做超生的道场,张生为了能在佛殿上见到莺莺, 也请求长老为他早已亡化的父亲念一场经忏。那一夜佛号齐 鸣,热闹非常,大小和尚都被莺莺美貌所吸引,谁也无心做佛 事,以致灯灭香消而无人过问。张生点灯烧香,忙了一夜, “扭捏着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在莺莺面 前竭力表现自己。佛事做完,莺莺要回,他希望“再做一会也 好,那里发付小生也呵”,感叹“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 早。”月下联吟,两情相投, 红娘却叫小姐快回,张生恨不得 和莺莺“厮觑定(互相看)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自 古惜惺惺(知己相爱)” 。小姐走后, 他又叹息“小姐,你去 了呵,那里发付小生,”弄得他“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 睡不宁” 。孙飞虎兵围普教寺,要夺莺莺做妻,老夫人无计可 施,莺莺愿以自身许配退敌英雄。张生这时兴高采烈,手舞足 蹈,“鼓掌上云” : 自己有退兵之策。老夫人说明“但有退得 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 。他一听,忙说: “既是恁的,休 唬了我浑家,请入卧房里去,俺自有退兵之策。”莺莺好象已 经与他做了妻子。白马解围之后,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 也换了两桶也,乌沙帽擦得光挣挣的” ,盼着红娘早些来请。 红娘来后,对红娘说: “小生客中无镜,敢烦小娘子看小生一 看何如” 。红娘走后,又自个儿在房里自鸣得意了一番。等到 老夫人叫莺莺和他以兄妹之礼相见,这才被一盆水浇醒:“呀, 声息不好了也。”他无心饮酒,并声明“小生非图哺啜而来, 此事果若不谐,小生即日告退。”老夫人要以“金帛相酬” , 他谢绝说: “小生何慕金帛之色! ”却不道‘书中自有颜如 玉’! 小生则今日便索告辞”。嘴里这样说,心中却未忘情于 莺莺。红娘设计琴挑,他连忙遵照执行,很早就盼着天色快 黑,月儿快出,并叮咛“琴呀,小生与足下,湖海中相随数 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又盼望着“天哪,怎 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 就知音俊俏耳朵里去”。等到小姐来听,他一面弹琴一面唱着 《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 狂。”他因为莺莺而卧病在床,命在垂危,一旦得到莺莺约会 他的简帖,百病俱除,欣喜若狂,自信“是个猜诗谜的社家, 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急不可待地盼着 太阳快些落山,“到得那里,手挽着垂杨滴溜扑跳过墙去。” 他跳墙赴约,被莺莺教训了一顿,自言“你这小姐送了人也, 此一念小生再不敢举,奈有病体日笃,将如之奈何?夜来得简 方喜,今日强扶至此,又值这一场怨气,眼见得休也” ,一副 钟情可笑而又可怜之相。等到赴考夺魁,他仍是“梦魂儿不离 蒲东路” ,有情有义,未负莺莺之望。最后所唱“愿普天下有 情的都成了眷属”,已不限于他和莺莺两人,而是代天下所有 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宣言了。
红娘这一典型是《西厢记》的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 厢记》,这不仅是说红娘形象的存在使《西厢记》高出于其他 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指红娘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 用。作者正是通过红娘在促成崔张结合过程中的作用来表现她 的智慧和力量、表现她热情大胆、无私助人的精神。
红娘身为奴婢,既伏侍老夫人,又伏侍莺莺,奔走于老夫 人和莺莺之间。同时充当老夫人耳目,监视莺莺的一举一动。 但是她在崔张与老夫人、郑恒的矛盾中,坚决站在崔张一边, 把小姐的监视人变成了介绍人。她于老夫人悔婚后,发动琴 挑,使崔张之间濒于中断的爱情之线重新得以续接;她传简送 简,穿针引线,促成崔张私下结合;她机智大胆,能言善辩, 使老夫人承认既成事实,崔张夫妻生活得见天日,从此合法 化。总之,她在崔张结合中起了仅次于白马将军关键时刻解 围、保镖的重大作用。她为张生传书送简,张生许愿说“小生 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对张生这番完全出于由衷感激 的善意之言报以毫不客气的嘲讽: “你是个馋穷酸徕没意儿, 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 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又不 比卖俏倚门儿。我虽是个婆娘有气志,则说道: ‘可怜见小子, 只身独自’,恁的呵,颠倒有个意思”,可见她帮助崔张毫无 利己动机,完全出于对自由爱情的同情和支持,这正是她灵魂 高尚之所在。她对张生不乏善意的嘲笑和讽刺,如说他是“傻 角”,“文魔秀士” ,“风欠酸丁”,“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赞赏。她当着郑恒张生之面唱道: “你 (指郑恒)值一分,他(指张生)值十分,荧火焉能比月 轮?”郑恒标榜自己“祖代是相国之门”,自吹“做官的则是 做官的?”,她痛斥道: “你道是官人只会做官人,信口喷, 不本色。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这不 仅是为张生一人辩护,也不只是为自己出气,而是为一切卑贱 者争气。
红娘的聪明智慧和方量集中表现在制服老夫人一场戏,这 就是著名的《拷红》。老夫人传她,她便知崔张事发,但并不 畏惧,临走让莺莺作好两种思想准备: “说过呵,休喜欢; 说 不过,休烦恼。”对老夫人的拷问,她一是“推” ,推不知 道; 实在推不过了,二“认” ,但认的很巧妙:
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 (一起说闲话聊天), 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夫人云) 问候呵,他说甚么? (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 休,将恩变为仇,着小生半途喜变做忧。”他道: “红 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着他落后怎么? (红唱): “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一一问缘由?
“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 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 留’。”
这里既有对情况的巧妙说明。也有对老夫人的旁敲侧击, 还有对崔张结合乃属自然之肯定。这种招认表面上推托了自己 的责任,好象不那么“好汉做事好汉当”,其实这正是她的机 智所在。唯其这样,才能避其锋芒,处于主动。从中调停,以 第三者的身份再助崔张一臂之力。
红娘对老夫人的拷问在“推”、“认”之后,接着便是义 正辞严的“谴责” 。她首先说明“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 罪,乃夫人之过也。”其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孔 孟之道制服老夫人,她说: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当日军围 普教,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 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 乎?既然不肯成大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 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 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 二来 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 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 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教自专,乞望夫人台鉴: 莫若怒其小 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这段能言巧辩,先用老夫人信奉的封建礼教明确其应负的 责任,再用打官司可能招致不利于老夫人的后果使其无见官之 心,还抓住老夫人唯恐辱没相国家谱的心病,正告把事弄僵, 无论目下或将来都会招致“辱没相国家谱”的后果,最后又为 老夫人出主意,恕小过而成大事,以为长便之策。她的有理有 据的言辞,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 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 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高贵者的愚蠢和卑贱者的聪 明就这样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除过塑造了深沉的莺莺、活跃的红娘和风趣的张生几个主 要人物典型外,《西厢记》的突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情节的曲 折生动和有趣上。
《西厢记》中人物不多,事件也很简单,地点只限于普教 寺内外。但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围绕崔张由偶遇 到团园,共写了三个波澜,第一个波澜是老夫人悔婚,由好事 在望到几成泡影,戏剧气氛从喜到忧。第二个波澜是长亭送 别,从私结夫妻到被迫分离。崔张头顶又笼罩起一层乌云。第 三个波澜是郑恒作祟,即将团园的夫妻面临被拆散的危险。在 这三个大波澜中,又有若干小的波澜。如从赖婚到逼试,中间 就经过了琴挑、传简、赖简、幽会等几个波澜。从逼试到团 园,中间又经过送别,警梦、思念、作祟直到团园。作者并不 是为波澜而起波澜,而是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写波 澜,这些曲折的波澜又反过来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因此它 的情节虽然曲折,但并不离奇,引人入胜而不显得胡编乱造, 生动有趣但并不与人物性格发展游离。
优美抒情的语言,也是《西厢记》的突出成就。人们称 《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诗剧,主要是就它的语言艺术而言 的。
《西厢记》的语言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戏曲明快流畅、富于 个性化的特点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典雅含蓄,富 于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两点是它作为诗剧语言的主要特色。
“长亭送别”,莺莺饱含离愁别恨的压抑苦闷之情送别张 生,作者把时间安排在最能引起离人伤感的暮秋。莺莺刚上场 就唱了一段〔正宫·端正好〕的曲子,来描绘暮秋的气氛: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作者用四句话描写了深秋的四种景物,以此表现凄 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苦闷。接着一句自问自答,写莺莺一早 起来所见,表现她从晚到早,流了一夜泪。一个“染”字,把 客观景物(秋来变红的树叶)和主观感情(因离别而伤心)融 为一体,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使主观感情形之于客观景 物。接下去一个“醉”字,把客观景物拟人化,由静而动,以 示被感动的程度,又表现了流泪之多和时间之长,泪尽继之以 血。《董西厢》卷六中的“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 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就显得比较呆板,直露,不够含蓄典 雅,当然这与它是说唱文学有关。
莺莺刚出场唱的这支曲子,是看天看地看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接着莺莺走在去长亭的路上,又唱了一般[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儿长玉骢难系,恨不得 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 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 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整个曲子表现莺莺此时此刻喜慢嫌快的心情: 怨张生去得 快,怨马儿行得快,怨太阳落得快。希望在一块儿的时间过得 慢,马儿行得慢,太阳落得慢。而这种心情通过一系一挂表现 出来了: 柳丝儿长,能栓住太阳就好了; 树林疏朗,能挂住太 阳就好了。如果说前一曲由景及情、用凄凉之景引出莺莺离别 之情; 这一曲却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之情引出柳丝儿系马,疏 林挂斜晖、马慢行车快走、手瘦镯松等事物、景物,使摸不着 看不见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通过天地景物车马手镯这些事 物和景物,细致逼真而生动具体地表露出来了。
张生上马走后,莺莺目送张生,心绪万端,不忍归去,此 时莺莺又唱了一曲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 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
这支曲中所写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 风,照应开头[端正好]中的蓝天白云、满地黄花,秋风大 雁。一早一晚,景既不同,情亦各异。“无人语”与“听马 嘶”互相联系,互相映照,写出了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的悲哀。 这支曲景为情设,自然贴切。它和前两支曲一样,都具有古典 诗词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
《西厢记》唱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在《琴挑》一出莺莺 的唱段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请听: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冬?莫 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冬敲响帘 栊?
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林潇潇曲槛中?莫 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 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 溶; 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 小窗中,喁喁。
三支曲音调铿锵,节奏感强,再加上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 运用,读来朗朗上口,通顺流畅,极富音乐美。
几点结论:
一、《西厢记》这一杰出的古典喜剧,通过曲折有趣的情 节,塑造了鄙视富豪门第、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崔莺莺的 形象,热情诚恳、有情有义的青年书生张生的形象,机智大胆、勇 敢无私的下层婢女红娘的形象,这些人物在中国文学画廊永远 放射着不灭的光彩。
二、《西厢记》中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情,诗一般的 意境,使它成为我国古代戏剧史以至整个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 艺术明珠。
三、《西厢记》中所揭示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的主题,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进步意 义,在今天仍具有反对封建婚姻残余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因 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男女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不独 立) ,剧中所肯定的男女之间无条件(只是互相爱慕,除此之 外,概不顾及) 的自由婚姻,只有在特殊例外的条件下(普教 寺的特殊环境、白马将军的暴方保护)才得以实现。所以这一 主题对当时广大青年男女来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要求 罢了,实现的机会不多,可能性很小。只有在社会历史条件发 生根本变革后的新中国,才有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的可能性。 这种无条件结合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只有在人类进入共 产主义之后才能完全地无条件地变为现实。青年男女要争得真 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美满婚姻,首先必须争取共产主义在人类 的全部实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