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幸王魁,应举求官不见归。
狠毒无仁义,忘了言盟誓。
嗏,何日会佳期?减香肌,
倚遍栏杆, 目断秋云,
甚日何年鸾凤栖?
又
瘦损妖娆,无限相思心内憔。
自把帏屏靠,只听家童报。
嗏,不必用心劳,向前瞧,
手执花笺报,有书来到,
甚日相逢鸾凤交?
又
拆放封皮,半晌无言双泪垂。
看罢其中意,按不住心头气。
嗏,薄幸有天知,好伤悲,
辜负前言,来把休书寄,
则怕文齐寿不齐。
又
扯碎花笺,跌脚捶胸珠泪涟。
自把青天怨,似此无灵验。
嗏,翻作歹姻缘。庙堂前,
诉尽衷肠,神目明如电光,
应辜义不全。
——明·无名氏辑《新编太平时赛驻云飞》
王魁负桂英的故事,自宋元以来,一直活在人民口头传说和戏曲舞台上。据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宋光宗时永嘉(今浙江温州)即作有《王魁负桂英》的南戏剧本,原剧本已佚,今尚存少数曲辞,见《宋元戏文辑佚》。故事取材于宋代民间传说。据宋罗烨《醉翁谈录》等书记载,它叙述妓女桂英资助书生王魁读书赴考,王魁考中状元之后,却弃桂英另娶,使桂英愤而自杀,死后鬼魂活捉王魁。明代王玉峰据以改编为《焚香记》传奇,改王魁中状元之后,坏人冒其名休弃桂英,桂英死后事获辨明,人亦复生,与王魁团圆。这显然是蓄意为王魁开脱罪责。此外,元代尚仲贤有杂剧《海神庙王魁负桂英》,现仅存曲词一折,写桂英自杀前向海神像控诉王魁负心的情节,见《元人杂剧钩沉》。
思想进步,意境深邃,是这组曲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与明代戏曲舞台上《焚香记》对王魁负桂英的改编不同,不仅保留了揭露和谴责王魁忘恩负义的思想倾向,而且完全删去了桂英愤而自杀,死后以鬼魂活捉王魁的情节,进一步把矛头直接指向“青天”——“自把青天怨,似此无灵验。”由局限于对负心郎王魁个人的谴责和惩罚,发展为把矛头指向“青天”,这显然具有更为广泛、深邃的社会典型意义。
笔墨简练,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曲折生动,是这组曲词的又一显著特色。前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支曲词,但却把桂英的心理写得波澜起伏,极为真实感人。她一方面谴责“薄幸王魁,应举求官不见归。狠毒无仁义,忘了言盟誓。”另一方面却仍然对王魁抱有幻想, “瘦损妖娆,无限相思心内憔。自把帏屏靠,只听家童报。”一见到“有书(即信函)来到”,就欣喜地盼望“甚日相逢鸾凤交?”可是“拆开封皮”一看,却不是喜讯,而是休书,使她又伤心——“半晌无言双泪垂”,又气愤——“按不住心头气”,不禁诅咒他“则怕文齐寿不齐”。则,同“只”。无情的现实最后又使她的思想来了个飞跃——由咒骂王魁个人发展为怨恨统治那整个社会的青天。
以实写桂英来虚写王魁,是这组曲词的又一显著特色。四支曲词皆从桂英身上落笔,把桂英的形象刻画得可亲可敬,真实感人,同时又更加衬托出王魁形象的可憎可恨,使人强烈地感到那个社会也实在太不合理了,一旦“应举求官”,就变成“狠毒无仁义”,把好姻缘“翻作歹姻缘”。这叫伤心得“跌脚捶胸珠泪涟”的桂英,又怎么能不“自把青天怨”呢?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