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经·邶风》
古今学者对本诗主旨的阐释完全一致。《毛诗序》较早地揭示了本诗的写作缘起:“《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拦截)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其史实本之于《左传·桓公十六年》所载:“卫宣公丞于夷姜,生伋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齐而美,公取之,……。”卫宣公荒淫乱伦,与后母夷姜通奸生下伋子,后又夺占伋子之妻齐女,卫国人民对之极为憎恶愤慨,于是写下这首诗,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诗共三章,反复叠唱。一、二章的首二句义同,是即景描绘:“新台有泚(鲜明),河水瀰瀰(深满)。”——新台真辉煌,河水漫茫茫。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载,卫宣公所筑的新台在鄄城县北(今山东省境内),规模相当宏大。一、二章的三、四句义同,为讽刺性叙事: “燕婉(美好)之求,籧篨(qu chu,癞虾蟆)不鲜(美善)。”——本想嫁个俏情郎,却配个丑汉虾蟆样。末章的一、二句为比: “鱼网之设,鸿则离(li,附着)之。”——撒下鱼网为捕鱼,谁知竟打了只癞虾蟆。
本诗强烈的讽刺效果,是通过巧妙的比喻生发出来的。 “籧篨” “戚施”和“鸿”都是癞虾蟆,诗人反复地用这个令人厌恶的丑物,来比拟无耻丑陋的卫宣公,形象十分生动。而且与民间“癞虾蟆想吃天鹅肉”的俗谚暗中寓合,这就使诗歌具有了鲜明浓烈的嘲讽色彩和辛辣直露、嘻笑怒骂的讽刺格调。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