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注释、翻译、赏析
名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导读】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杜甫有感于老百姓深受的痛苦,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
【原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①,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②。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③。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④,归来头白还戍边⑤。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⑦,千村万落生荆杞⑧。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⑨,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⑩。
【注释】
①妻子:妻和子女。②干:犯,冲。③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④里正:即里长。唐制以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做头巾。因应征者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⑤戍:防守,驻防。⑥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⑦山东:指华山以东。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⑧荆杞:指荒草。⑨县官:指官府。⑩啾啾:呜咽抽泣的声音。
【译诗】
车声隆隆,马声萧萧,
出征士兵的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赶着来相送,
尘土飞扬遮蔽了咸阳桥。
一家人拦在路上扯衣顿脚痛哭,
凄厉的哭声直冲到九天云霄。
路边的行人向征夫打听情况,
征夫诉说频繁征兵的日子实在难熬。有人十五岁就被征到河北戍边,
直到四十岁还在西边垦田放哨。
离开时里正还给他裹好头巾,
归来时已经白头却又被征调。
戍边将士的鲜血已流成海水,
可武皇开拓疆土的念头仍未打消。
你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的二百州,
千千万万的村落都长满了荒草。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在耕田种地,
可庄稼长得不分东西实在难瞧。
何况秦地的士兵善于苦战,
我们常被赶得像鸡狗一样四处逃跑。
长辈你虽然向我询问,
我实在不敢将实情一一禀报。
就比如在今年的冬天,
一直不停地将关西士兵征调。
州县的官吏追逼着收取租税,
可这租税叫我们到哪里去找?
这才知道生了男孩不是好事,
反倒是生女孩子才好。
生了女孩还可以嫁到近邻,
生了男孩就要从军打仗埋入百草。
你没有见到连年征战的青海边,
古来士兵的白骨都无人去找。
新鬼旧鬼的哭声混成一片,
天阴雨湿的时候弥漫在荒村野郊。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时弊、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人以目击者的角度和客观叙述的手法叙事抒情。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令人悲伤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连贯流畅,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可称得上是“新乐府”诗的典范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