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杜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2022-12-10 21:03:3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59年秋,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茅屋,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直观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实则是通过描写自身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以及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仅是自家茅庐,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触动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共鸣。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③。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⑧,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⑩!

  【注释】

  ①“八月”二句: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②“高者”二句: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②“高者”二句: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③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为:做。

  ④“俄顷”二句: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⑤“布衾”二句: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裂。

  ⑥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⑦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⑧“安得”二句:安得:如何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⑨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⑩“何时”二句: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译文】

  八月深秋,时常狂风怒号。这一天,突来狂风把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那些飞得高的茅草杂乱地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一些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地随着风旋转,最后沉落到池塘和水边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正在岸边玩耍,欺负我年老体弱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着我的面做“贼”抢东西。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我的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直喊得嘴唇干燥口渴难耐,已经喊不出声,只好悻悻回转家中,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黑得像墨一样,深秋的天空,就这样也跟着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我家里的棉布被都是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小的儿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如今,屋顶漏水,以致于屋内床上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可从房顶漏进来的雨水依旧像密集的麻线一样飘落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又碰上如此屋漏床湿,叫我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忍不住心生悲凉。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才能全面遮护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喜笑颜开,而且居住的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会为之所动,安稳得像泰山。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出现这样一座高耸庞大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受冻而死,我也会心满意足!

相关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三篇)
  • 纪伯伦《茅屋与宫殿之间》原文欣赏
  • 安徒生诗歌《茅屋》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