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眘虚是唐开元初著名诗人, 与贺知章、 张旭、 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友”。据《唐才子传》记载,眘虚“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交游多山僧道侣”,有遗世隐居之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较少,多为描绘山水之作,“情幽兴远”,令人含咀不尽。这首《阙题》是他的名作,因题目已经失落,故不知作于何处。细味全诗,可能是诗人去山中拜访一位隐居的朋友,诗中叙述了他人山寻访的经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道”指登山之路,路的尽头隐没在白云之中。“尽”字表现的恰恰是不尽,因为山路很深,直上云端,烟雾丛中究竟有多深、多长,无法测见。所以前句的“尽”与后句的“长”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全诗从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氛。再往山里走,道旁一条青青的溪水闪露出来,溪水弯弯曲曲,清亮鲜润,边上长满了青苔和葱翠的绿草,显露出一派春意,“春与青溪长”。只有在山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所以说春意似青溪般地悠长。“长”字特别耐人嚼味。峰回路转,青溪望不见头,好象春天也看不到边似的,这是一层意思; 溪水不同于长江,没有奔腾直泻的气势,它弯曲回环,渗泻于石缝岩沟之中,所以“长”字还带有清幽缓慢的意思;最后山路的漫长使人感到了时光的流逝,春天却久久地与青溪同在,所以“长”也指时间的悠长。总之它幽深而无尽,让人看不足,看不够。
由于诗人的注意力转到青溪上,所以下面两句专门写溪水。落花被长长的溪水带来,一直流到了诗人的脚下。“时”字含有某种意外的意思。花瓣的到来未曾被预料到,所以每一次都带来一阵欣喜; 但同时又令人感到十分自然,因为它们来得亲切,仿佛与诗人早已相识,是向着诗人而来的。所以后面的“至”字就含有送到我身边的意思。这些漂来的花瓣依然那样红艳、光洁,飘散着远方带来的清香,把一条青青的溪水都染香了。这不是夸张,而是诗人的感觉。后一句的神韵全在感觉上。那片片点点娇嫩、鲜丽的花瓣漂浮在清水之上,实在是太美了,诗人似乎真的闻到了清香的气息。感官本来是会诱发人产生联想的。以上两句是“春与青溪长”的进一步引伸。
第三联开始,描写朋友隐居的别墅。只见门前高树掩映,空无一人,一条道路直通山里。“闲”字是专对山下而言,表现主人与尘世的隔绝。其实门并不闲,从门前道路看,主人经常步入深山,进出频繁,他是一位爱与山林、自然独处的隐士。这一句把上面幽美的山景与主人的生活连系在了一起,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人跨进门去,看到满院的杨柳,一间读书堂深深地隐没在柳树之中。看样子主人还是一位爱好读书的人,大概经常在堂前静坐,凝神观书吧。他能看什么书呢? 当然不会是策论、兵书之类,也许是《庄子》,或者是陶渊明的诗集吧?在深山中翻阅这类著作,真是太有意味了。整个住所的气氛与山间的环境溶成了一体。
然而,直到最末两句,诗中仍然没有写到主人的出迎与款待,很可能此时他已人山去了。所以诗人只能独自在院中漫步。斑驳的清辉透过树叶映照下来,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也投射在这间幽静的读书堂中。全诗到此结束了,没有交代与主人的会面,看来没必要了,从眼前的环境中诗人已体验到将会交流的一切; 也没有交代诗人的返归,这也无需了,因为他已深深爱上了山间的生活,也许正准备搬进山来住呢。这样的结尾正体现了以上的愿望。
这首诗全篇绘景,景物被超世脱俗的情趣一脉贯穿,形成了澹泊幽深的意境,读后只觉有一股清新的花香伴随着悠扬的音韵无尽地从诗中漫溢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