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①》原文及赏析
江城地瘴蕃草木②,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③。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④。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⑤。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⑥。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⑦。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⑧。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⑨。忽逢绝艳照衰朽⑩,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注释
①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作。苏轼《记游定惠院》云:“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
②瘴:湿热蒸郁。蕃草木:使草木繁茂。
③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④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⑤“朱唇”二句:杨万里《诚斋诗话》云:“此以美妇人比花也。”
⑥春睡足:反用唐玄宗谓杨贵妃如“海棠睡未足”之意(见宋施元之注引《明皇杂录》)。又唐玄宗是以花比人,这里是以人比花。
⑦“雨中”二句: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载苏轼尝自咏此诗,至此二句,谓人曰:“此两句乃吾向造化窟中夺将来也。”
⑧“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
⑨“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忘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⑩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指。
11、陋邦:这里指黄州。
12、“无乃”句:说莫非是好事之人把她从西蜀移来此地?蜀地盛产海棠,故云。
13、“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14、“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
与人。
15、“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触:接触、遇。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新党李定等弹劾,称其作诗讥刺新法,讪谤朝政,将他抓进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审问四个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一首咏海棠的咏物诗,不难读出其中寄寓着诗人的身世流落之感。
对于苏轼的诗,尽管我们最熟悉的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诗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诗,但苏轼自己认为“平生最得意诗”是这首海棠诗。应当说,尽管从流传度上比不上西湖诗和庐山诗,但这首海棠诗也一向受人称赞,如明代胡应麟说它“俊逸豪丽”,纪昀评价它“风姿高秀,兴象深微”。这首诗在语言、格调、境界上都典型地体现了苏轼诗的特色,也代表了宋诗的一流水平。
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宋以前的咏物诗往往注重从表面的形貌加以描摹刻画,而宋人所推崇的咏物诗是重神轻形,重视兴寄寓托,重视人文内涵。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诗人石延年曾经写咏梅诗说:“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就写了首诗嘲笑他:“诗老不知梅格在,欲辨绿叶与青枝。”意思是这样的咏梅诗全然没有写出梅花之“格”。宋人写诗强调的是格高韵远,要有格调、有神韵,而不是纠缠于所咏之物的表面形貌。苏轼此诗就体现出宋代咏物诗的高格。
首先,通过用典,以人比花,赋予海棠强烈的人文色彩。虽然也写到花的颜色、形状,但多从拟人化的角度来写,且作者更注重的是花的神韵,强调其幽独,表现它的嫣然一笑、雨中的凄怆、月下的清淑,虽是写花,却处处恍若在写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空谷佳人,格调高雅。
其次,作者表现与海棠的同病相怜之感,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人文意蕴。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海棠遗世独立的种种描写似乎就是他不能从俗的孤傲品性的种种表现,这也就接续了屈原香草美人以喻高士的传统,苏轼以不蹈袭前人之语,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笔力纵横,格高调雅,充分体现出苏轼七言古诗清雅雄健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