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唐·杜甫《新安吏》原文及赏析

2023-02-20 14:21:05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史诗般的篇章在杜诗中俯拾皆是,“三吏”、“三别”又是其中的名篇。这一组诗取材于这样一段史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的安史叛军,次年春,节度使兵败,郭子仪退守河阳。为此,唐王朝又大肆征兵。在兵荒战乱之际,杜甫由洛阳回华州,就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题下原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新安吏的对话,通过送行场面的描绘,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征兵拉夫给人民造成的惨重苦难,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既同情人民深受兵灾之苦,又安慰劝勉人们去应征服役的思想矛盾。

  开头两句,诗人以极省的笔墨,勾勒了征兵集合的喧闹场面。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闻声前往,看到被征者中有不到壮丁年龄的中男,便质问起新安吏来。新安吏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明兵源匮乏,只好以中男顶替,而这又是官府的决定。事实正是如此:“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战争给人民造成家破人亡,十室九空。当诗人再次诘问新安吏“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时,吏便无言以对了。接下两句,选择两个典型人物形象来描写,一胖一瘦,一个有母相送,一个孤苦伶仃。可见战祸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这里的“独”字和前面的“绝”字,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怜爱和同情,甚至于要鼻酸泪流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渲染了傍晚送行的凄凉气氛,同时又巧妙地过渡到下文,引出诗人的宽慰之辞。让送行的母亲们止住眼泪,保重身体。娓娓而谈,亲切感人。如何面对这妻离子散的残酷现实呢?那只好怨天怨地了,因为忠君的诗人是不敢也不愿直刺皇帝的。那只好归咎于叛军狡猾,难于对付了,因为朝廷的官军本来是可以取胜的。至于为何失利,连诗人也说不清。为了让应征者愉快前往,让送行人消除顾虑,诗人又不厌其详地向人们宣传官兵乃仁义之师,有吃有喝,劳役不重,抚恤士卒,顺天有名。更重要的是,还有“谋深古来少”、爱兵如子的郭统帅。当然,这里有美化粉饰之嫌,可是诗人的用心确是良苦的。

  张綖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杜诗详注》引)这一段话较恰当地分析了杜甫对战争的态度:他并不一味地反对战争,只是反对那些穷兵黩武的非正义战争;而对正义的战争则是同情支持的。“老妪力虽弱,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在杜甫的笔下,连老太太、新娘子都深明大义,拥军支前。诗人直面现实,既同情为罹战祸而处水火的人民,又鼓励他们应召出征,其思想的矛盾,心情的复杂,全都体现在诗篇中。

  “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摹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题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铨》)《新安吏》继承了古乐府的表现手法,以重大历史题材入诗,灌注作者深情,选取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用对话的形式叙事、抒情、议论,语言纯朴自然。因此,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杜诗的人民性。

相关推荐

  • 宋·杨万里《插秧歌》原文及赏析
  • 宋·张舜民《打麦》原文及赏析
  • 唐·李贺《感讽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 汉·蔡琰《悲愤诗》原文及赏析
  • 唐·李绅《悯农二首》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