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吴澄《咏雪》原文及赏析

2023-03-04 16:37:08

  腊转鸿钧岁已残, 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江水, 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 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 , 吹落琼花满世间

  。

  吴澄(1249—1333),字幼清,人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属江西省)人。元至大元年(1308)为国子司业,官至翰林学士。通经传。其文章华茂典雅,斐然可观。有《吴文正公集》。

  这首诗是以构思巧妙,比喻新奇来显其机趣的。它写雪景,全是用比喻形容大雪的纷飞,描绘雪后的景致,开展下雪的想象。而逐层渲染雪势浩观的构思,增添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二句“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点明了“咏雪”的题意。“腊”,腊月,阴历十二月。“鸿钧”,亦作鸿均。“鸿”,大;“钧”,古代制陶时一种运转的器具。古人常用“鸿钧”比喻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岁已残”,指已经到了岁末。“天坛”,天上。这两句的意思是:季节已转到了腊月年底,东风把雪剪成一片片的,从天上刮下来了。这里,由于有了一个新鲜贴切的比喻,雪片漫天飘舞的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其比喻的出奇就在于“东风”似剪刀,并非取其形似,而是取其想象。唯其喻体与本体是远缘的,才叫人感觉到“东风”象一把无形的剪刀剪成了雪片纷纷扬扬,是别具诗趣的。如果不用比喻,写成“东风吹雪下天坛”,那就不成其为诗了,因为它把想象挤出了艺术的大门,读之无味的。

  三、四句“剩添吴楚千江水,压倒秦淮万里山”,写雪大得遮天盖地。“剩”,作更讲, 如高适《赠杜二拾遗》:“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吴”,指今江苏省一带。“楚”,指今安徽、湖北省一带。“秦淮”,河名, 东源出江苏省句容县大茅山, 南源出溧水县东芦山,在秣陵关附近汇合,流至南京市东南,贯穿城中,入长江。这两句的意思是:盈空的大雪,仿佛要压倒秦淮流域的万里江山。在诗的首联里,已总述了雪飞的全貌,这里开始承接去作多角度的摹写。此处的“吴楚”,指出了下雪的特定地区,而“压倒秦淮万里山”的比喻,传神地现出了雪飞的狂猛这雄奇的画面,富有动态感,让人们从幻觉上进入到如此壮阔的境界而为之陶醉。

  五、六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写雪停后的景色迷人。“婆娑”,盘旋的样子。“偃蹇”,屈曲宛转貌,多指形姿。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拂雪压的竹枝,就象银凤在盘旋飞舞一般,高耸的松树就象屈曲宛转的玉龙一样寒气逼人。这一设喻,展示了一幅竹枝积满雪花,松树身披素装的写生图,玉光银色,晶莹耀眼。由于比喻本身带有新奇的想象,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此处的“风竹婆娑”与“云松偃蹇”,是上两句所写雪大的进一步显示。

  最后两句“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写由天空、地上漫漫皆白而引起的联想。“琼花”,比喻雪。这两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在天上吹起了笛声,把雪花撒满人间。把“琼花”比作雪花,是对雪景的赞美,加上有奇特的想象,读之颇感生动。由雪的形象联想起仙人吹笛,琼花撒落,就将天地连成一片,写尽了雪光的明亮,雪景的皎洁。此处所写与“东风剪水下天坛”遥相呼应,令读者在回味中咀嚼着“咏雪”的悠悠神韵。

  比喻是我国优秀古典诗歌传统中表现手法之一,它产生于诗人游目骋怀的艺术联想。这首《咏雪》诗,连用比喻,真是珠玉灿烂,机趣洋溢!

相关推荐

  • 《咏蟹诗》 - 《红楼梦》原文及赏析
  • 左思《咏史》原文及赏析
  • 郑思肖《咏制置李公芾》原文及赏析
  • 民歌《做官的吃米我吃糠》原文及赏析
  • 李峤《中秋月》原文及赏析
  •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 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文及赏析
  • 苏轼《题金山寺回文体》原文及赏析
  •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