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嗟相见太匆匆,一片红笺恨未通。
几向小梯行细步,为怜宋玉墙石东。
这首诗的作者朱彝尊虽是清初著名的封建文人,对诗歌讴歌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五经之首的《诗经》 也写了好多“春女秋士之思”( 《静志居诗话》卷八) 。他的长篇爱情诗《风怀二百韵》,就是为其妻妹冯寿常而作的。别人劝他删除,他拒而不纳。在《桂殿秋》词中,他还大胆地写道: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最后两句,被词论家称为“低得上《风怀二百韵》 ”。我们认为,这首七言绝句,也同他的《风怀二百韵》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悖越了封建礼教和诗教。它以戏剧性的生活细节,描写了一位少女渴望得到爱情的心理活动。构思新颖别致,行文生动活泼。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引人入胜的倒叙法。前三句集中叙事,用白描法写了少女嗟叹、怨恨、登梯的一连串行为 不断制造悬念,启发读者带着问号猜测她的每一个行为的缘由。最后一句,化用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的典故,点破了少女上述行为的动机。这样的结构布局,适应了表现少女内心隐秘的主题需要,是贴切而又别致的。
根据本诗结构的特点,我们还是先从最后一句 “为怜宋玉石墙东” 谈起吧。
宋玉 “为人体貌闲丽”,是位风流才子。他在 《登徒子好色赋 中说,他的东邻有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位绝代佳人曾经爬在墙上窥看了他整整三年。本篇借用这则故事,以“为怜” (因为爱)领起,指出所写女主人公一心追求的是东邻才貌双全的男子。同时,也补充了全诗前三句只写少女行动,未及其貌的不足,点明了她是一位令人心荡魂飘的极为美丽的女子。
从末一句的 “石墙东”可知,本诗中的少女与东邻的男子仅隔一道石墙。由于毗邻的关系,她与意中人曾多次相见。然而,却没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首句 “每嗟相见太匆匆”,写的就是她由此而产生的叹惋。生活在男女自由平等的现代读者,很难理解这一句诗所写的情景,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既然是邻居,又多次相见,为什么不能倾心交谈呢?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没有交往的自由,恋爱的自由。“太匆匆”三字,如实地描写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相遇时,怕遭人非议,心慌意乱,急促告别的窘态。这样的相见,连谈情说爱的气氛也没有,她怎能冒失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慕呢?这一句的 “每嗟”二字表明,她的内心多次经受了痛苦的折磨。见一次东邻的男子,增加一份爱慕,也增加了一份相思。对爱情的渴望,使她灵机一动,写了 “一片红笺” (一封情书),想以隐秘的方式弥补匆匆相见造成的遗憾,谁知对方却没有收到。诗人用一个 “恨”字,概括了她对情书未通的种种怨艾。这个 “恨”,实是爱得深,反映了她想与意中人沟通感情的急切愿望。“几向小梯行细步”,便是她内心爱火燃烧的外在行动。她多次走向小梯,目的是要爬上石墙,偷看东邻的男子。“行细步”三字,描写少女怕人发觉,心情紧张而又小心翼翼的行动,可谓形神毕肖。与李煜 《菩萨蛮》 写一位少女偷偷幽会: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全以描写对象的行动和巧妙用典,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热烈的、执着的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行文简练而情态横生。在写作技巧上,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