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①。
女曰 “观乎? ”士曰 “既且②”。
“且往观乎,洧之外,
洵讦且乐③”。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④,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⑤。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 “观乎”?士曰 “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
洵訏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⑥,赠之以芍药。
三月上巳 (三月初三),是春秋时期郑国一个古老而盛大的民俗节日。刚刚结束冷寂索寞的严冬生活的人们,值此春日融融、鸟语花香之际,成群结队,齐集水边,洗浴戏水,“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祈求新的一年中的幸福祥和。而这明媚的春光,盛大的民俗聚会,也给青年男女提供了难得的恋爱场所。中国古代的民俗集会乃至大规模的民俗祭俗活动,常常都包含着求偶内容,体现了人们祈求种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这种场合,往往都给青春男女们以最充足的自由。他们那青春焕发的活泼天性,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也得以最充分的表现。这篇作品就反映了当时那古老、质朴、如诗如画的民俗风情,表现了青年男女直率活泼、热烈大胆的火辣辣的恋情。
全诗凡两章,取复唱形式。前后两章,本无情节进展的先后之分,而是借此以加强气氛的渲染和内容的补充。作品首章一开始就写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第二章又在复唱之中作了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的补充,应参和而看。溱、洧,郑国境内的两条河流; 涣涣,春水浩漫流淌的样子。这里的士与女,泛指游春的男男女女。这几句,首先描述了在春日广阔的大地之上,碧水荡漾的溱、洧之滨,士女穿梭、人流如织的节日景象,渲染出一种热烈而撩人情感、动人心弦的气氛。青年男女们手持兰草、芍药,踏青游春。兰草、芍药,均为芳草之物。持兰而游,既有拂除不祥的用意,同时,我国古代也盛行男女相悦,赠芳草以寄恋情的习俗。青年男女们手持兰草,人丛漫游,寻觅心上人的用意是那样的无遮无掩,何等坦诚,何等浪漫。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在他们心目中显得何等的天经地义,崇高神圣。
接着,诗人把自己的目光和描写的笔触从那热闹壮阔的场景移到了那偏处的一隅。那儿,一对恋人的悄悄话正说得有滋有味。“女曰 ‘观乎’ ”,到那边去看看吧! 这表明那“实质性”的交谈已经结束,姑娘要邀请恋人一起投身那欢乐的海洋,可见其个性的直率大胆。“士曰 ‘既且’ ”,“已经去过”的托辞则表明小伙子似乎更迷恋这幽静之处情话依依的厮守。“且往观乎! ”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姑娘多情的缠磨和娇昵的执拗。“洧之外洵讦且乐” ,那儿是多么宽敞快乐,既是对恋人陈述理由以期联袂而往,也表现了她对那热烈欢快的场面的神往。从而也活脱脱展现了她那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鲜明个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他们终于在调笑逗乐中以芍药互赠,也结束了那充满亲昵情态的争执。从此,把两颗相悦相爱的青春之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满载爱情的收获双双跻身于那充满欢乐的人群。那具有象征意义的芳香的芍药,为他们的爱情增添了多少美好而浪漫的情调。缔结良缘,以身相许。只是那甜蜜爱情的序曲。正因为如此,诗人描述及此,戛然而止,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畅想和回味的余地。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作品,以极富情致韵味欢乐热烈的民俗风情为背景,以溱、洧之滨广袤的绿野平畴浩浩荡荡的春水碧波,风和日丽的明媚春色为环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恋爱的动人情景。春意恋情,浑然一体,情因景生,景与情融,烘映出爱情的纯洁与神圣,尤为动人的是,诗人着意突出了他们之 间的依依情话,使作品奇峰突起,情韵倍增。“女曰” 、“士曰”,一递一句,往复成趣,儿女昵喃之态可掬,其微妙心态可意可会。更使作品波澜叠兴,摇曳多姿,情深味长。其所采用的重章叠唱手法,在反复咏唱中造成一种强烈的抒情气氛,也使人物形象更其鲜明,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复唱之中也巧妙安排了内容的互补,则使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更为厚重丰实。“郑卫之声”本以写恋情而成其特色,儒家视为“淫声”,自是陈腐之论。这篇作品大约产生的时代较早,反映了郑卫大地古朴清淳的民俗风情。丝毫未见儒家观念之玷染,读来如雨后青山、湛湛蓝天一样,给人一种极为明净、醇美的心理感受。在后来婚恋习俗打上儒家印记之后,特别是封建礼教正式形成之后的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很难看到这样别有情韵的作品了。因此,在我国古代的爱情诗歌中,它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