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内容
喂,你听,谁在吹奏竹笛!
林花的芬芳与笛声的旋律融为一体,
竹笛一旦触及嘴唇,微笑即被盗去。
情人的微笑伴着甜蜜的歌声
向心灵的深处飘移。
喂,你听,谁在吹奏竹笛!
灌木丛中的蜜蜂伴着笛声嗡嗡鸣啼,
巴库尔树听到笛声也激动地绽现花姿,
朱木拿河的潺潺水声传入耳中,
犹如心灵在哭泣,
天上的明月向何人微笑凝视。
喂,你听,是谁在吹奏竹笛!
(董友忱 译)
赏 析
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爱情诗在泰戈尔的全部诗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其中有借印度古老传说抒发爱情感怀的,有描摹年轻恋人缠绵情趣的,有借爱情题材表现自己的爱情观、人生观的,也有表达自己朦胧神秘的爱的感受的。《竹笛》则是其中一首节奏明快、充溢着青春乍临之激情的抒情佳作。
诗是无声乐,《竹笛》宛如一首深婉动人的情恋欢歌。时远时近、摄人心魄的悠扬笛声,情人间甜蜜轻柔的浅吟低唱,蜂群兴奋的嗡嗡鸣啼,朱木拿河的潺潺水声,巴库尔树枝叶摇动的沙沙声,汇集成一首韵律和畅的多声部协奏曲。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泰戈尔,对韵律有着执著的思考和实践,但他心目中的韵律追求,不只是诗的格律形式上的整齐协调,也不只是音乐感受方面的朗朗上口,而是自然万物的运动、人类心灵的律动与诗的节奏美的有机融合,是自然、主体、文本之间内在的感应和契合。本诗中,他不但巧妙地把握住和表现出充塞于日月天地间的大自然的韵律,更敏锐地捕捉到情窦初开的恋人在美妙笛声的感召下所特有的细腻、微妙的心灵颤动。是啊,浸润于这天籁与人籁的交相和鸣,伴随着声韵和情韵的畅融律动,我们读者的心也随着颤动呢。
诗是无形画,《竹笛》恰似一幅和谐静谧的溶溶月夜图。一轮晶莹剔透的明月当空高挂,柔和的清辉洒向葱翠深密的灌木丛和吐露芬芳的林花,成群的蜂儿在悠扬婉转的笛声带动下,不甘寂寞地嗡嗡鸣啼。月移花影,风抚叶动,满心欢喜的情人坐在婆娑作响的巴库尔树下,微笑地注视着不远处静静流淌的朱木拿河……既是诗人又是绘画家的泰戈尔,将他的审美理想融于创作,为我们描摹和铺展开这幅和美画卷。和谐,是印度民族传统审美观念,更是泰戈尔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文学在和谐的光辉里向我们显示一幅完整的图画,从而使我们享受到快乐。这光辉就是美。”(泰戈尔《美和文学》)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自然本身具有和谐之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心也应有互涵互动、和谐统一的关系,否则就难以欣赏和感受到完整的美。不是吗?置身于这和谐静谧的画面中,我们久渴的心灵是否也有幸福愉悦的哭泣呢?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笛或笛声、巴库尔树、朱木拿河这些得到诗人的明显偏爱、曾在其诗作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再次被人格化了: 巴库尔树“听到笛声也激动地绽现花姿”,朱木拿河的潺潺水声“犹如心灵在哭泣”,天上的明月也“微笑凝视”。“林花的芬芳”(嗅觉)与“笛声的旋律”(听觉)融为一体,则是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复沓,是诗人笔下一种圆熟的技法,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喂,你听,谁在吹奏竹笛!”诗人不时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贪恋这美好的“声”与“色”,而要凝神屏息跟随他去寻觅那神秘的吹笛人。
那么,这个神秘的吹笛人究竟是谁?是召唤情人赶赴约会的佳偶,是诗人经常咏颂的若即若离的神,还是诗人自己?——哦,不必去绞尽脑汁苦苦寻觅了,那是诗人心灵的情人,是对大自然、对爱情、对美的执著追求,是对美好人生的盈腔欲溢的爱。
(王汝良)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