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富户有许多牛群羊群;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
有一客人来到这富户家里, 富户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
——《圣经·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下》第12章
这则寓言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研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都颇有意义。它对为富不仁者的讽刺也是相当深刻的。
《圣经》中说,古代以色列著名国王大卫(相传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在位,统一各部,建立王国,定都耶路撒冷)曾犯了一次罪行。他奸占了仆人乌利亚的美貌妻子,又设计让乌利亚在战场牺牲。上帝耶和华对此不满,打发使者拿单去见大卫王。拿单对大卫说了这个故事,大卫听了愤怒地说:“行这事的人该死!他必偿还羊羔四倍,因为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拿单说:“你就是那人!”可见,寓言中的富户是指大卫王,他美女充后宫,却要奸占仆人的妻子,而且借敌人之刀杀死了忠于他的这个仆人;穷人当然是指可怜的乌利亚。然而,他们的事件是具有典型性的,寓言中已把他们的关系上升为富户与穷人间的一般关系,从而说明了压迫者和剥削者的贪婪无耻,也说明了被压迫者的无权和悲惨命运。
这则寓言为了突出富人的贪婪本质和穷人悲惨处境,采用了对比和心理刻划的表现手法。富户的羊是以“群”来计算的,除了羊群,还有牛群,而且“很多”;穷人呢,只有一只羊,而且是小羊羔。穷人是善良的,把小母羊羔看成自己的女儿,“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富人对他的牛羊并无爱怜之情,只有贪婪之意,他的吝啬是建立在贪婪之上的。他出于贪婪、吝啬,竟忍心取走穷人视为儿女的唯一小羊羔,又是非常残忍的。因此,愈写穷人之善良,就愈暴露出富户的吝啬、贪婪、残忍;愈写富户之贪婪、残忍,就愈能表现穷人的无权和悲惨命运,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这则寓言故事肯定来自于古希伯来民间,是希伯来早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圣经·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后来又成为基督教的经典,其作品形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前3世纪之交,可见这则寓言是相当古老的。它产生之后,不仅对基督教地区发生了强烈影响,而且影响到了古代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且看下面两则故事。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梁元帝萧绎《金楼子·杂记》)
“这个确是我的朋友。他有九十九只母绵羊,我只有一只母绵羊。他却说:你把它让给我吧!”(伊斯兰教《古兰经·萨德》)
梁元帝萧绎(508~554)是6世纪的人物。过去,根据中国公元8世纪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罗马帝国主教阿罗本到长安谒见太宗,此后便翻译《圣经》,建立礼拜寺(大秦寺),学术界公认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开始。《金楼子》却早在一百年前便改编了这个出自《圣经》的故事,这可能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国来的,但在文化交流史上却不可忽视。《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时所留下的,形成于7世纪早期(610~632)。《古兰经》多取材于《圣经》, 其六千多节经文有十分之三和《圣经》相同;《古兰经》寓言较少,在世界大宗教中是最少运用寓言说理的,因此,这则寓言既可说明它对《圣经》的借用和改造(用以讽刺朋友的贪婪,宣扬只有信教行善的人才能有高尚的道德),也可作为它的寓言作品的代表。还值得说明的是, 以上两则寓言中的“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也是取自《圣经》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即《新约·马太福音》中的“迷羊的比喻”。总之,这则寓言作为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和宗教关系的史料,是弥足珍贵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