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撒好种子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么,从那里来的稗子呢?”主人说:“这是仇敌作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么?”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 留着烧;唯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据《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13章
这则寓言原来是耶稣向信徒们宣传天国奥秘的。撒种者指耶稣,撒稗的仇敌指魔鬼。麦种指善人,稗指恶人。收获之时指世界末日,那时善恶分明。但它在思想和写法上都能给人其他方面的启示。
寓言叙述了两组人物的对立和互补关系。一组是撒种者和仇敌,另一组是撒种者和仆人。仇敌使用鬼蜮伎俩,撒种者则老谋深算。故事没有沿着撒种者与仇敌“斗智”的线索展开,对仇敌的暗算,寓言只交代一下便收了笔;主要篇幅是写撒种者的突发奇想——如何根除稗子的对策。撒种者与仆人的对话,有如流云舒展,从容自如地展露出一片睿智的霞光。仆人的焦虑,衬托出撒种者的冷静思考;撒种者讲清楚所持对策的同时,也就表达清楚了所持对策的充足理由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智慧。独辟蹊径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出严谨的逻辑魅力。
寓言告诫人们:“除根”并不能根绝稗子,只有等到良莠可分的时候“斩草”,即使不“除根”,也能除恶。只求锄根,不着眼灭种,后患潜伏,遗害无尽。这种冲破习惯思维定势的用新角度透视问题的新思维,可以说是这则寓言所奉献给读者最珍贵的心智果实。
寓言还暗示我们:根除“莠”,可以作到不误伤“良”;对于“莠”,只要处理的时机和方法得当,是满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于人类的。“捆成捆, 留着烧”,稗子成了人类烧饭取暖的燃料,这不就是坏事变好事么?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