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中设置渡河行军的标志(表:立木为标志)。后来澭水实然涨大水,楚国人不知道这个变化了的情况,仍沿着原来设置的标志乘着黑夜渡河,致使一千多士兵活活淹死,军队惊乱象(“而”通“若”,好象)都会的房屋崩塌一样,未战自败。
这则故事的主要寓意是宣传因时变法, 观点接近法家而又略有区别。故事以河水的涨落变化比喻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在河中设立路标比喻国家制定法度。作者主张国家要制定法度,认为“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并且反对机械搬用先王之法: 时势已经变化后仍死守陈法势必祸国殃民,就象河水已上涨后楚人循表夜涉一样,导致可悲的结局。寓言讽刺楚人的愚昧守旧,意在说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主张与法家是一致的。但法家完全否定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并不笼统反对先王之法, 认为先王之法是符合古代情况的, 正如“先表之时可导”一样。
寓言蕴含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寓言用澭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楚军的惨败也就败在形而上学地看待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上。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