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 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 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
——刘基《郁离子》
这是《郁离子》中最富有民主性和战斗性的一篇寓言。它表现了作者在元末农民起义风暴的影响下,对社会阶级关系的新认识。
是谁养活了谁?表面上看,是狙公养了一群狙(ju猴子)。但实际上,是狙公强迫猴子用劳动果实来供养他。一旦猴子觉悟到这种“赋什一(交十分之一作税)以自奉”的剥削的不合理,起来反叛,狙公就只好饿死。
故事发展的关键是“寤”(觉醒)。作者对众狙的觉悟过程作了生动的描绘。开始是害怕与顺从狙公,“皆畏苦之,弗敢违”;后来,小狙首先觉醒,接着在小狙的启发下,“众狙皆寤”,最后,破栅毁柙(xia木笼子),满怀仇恨,携其积入于林中。可以说,这正是被压迫人民由忍受到觉醒以至走上反抗道路的历程的象征性写照。
“寤”,既为现实压迫所致,又是对传统反思的结果,它需要有对传统观念的勇敢怀疑和否定精神。过去,群狙畏苦而不敢反抗,就是错误地相信了狙公养狙的谎言和剥削合理论。小狙则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表达了天生万物、权利平等的新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剥削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而导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的反叛(“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这一震聋发聩的声音,产生在那个时代,是很了不起的。
作者对人民的被迫反抗,是采取同情态度的。但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企图使统治者有所“寤”,结尾评论说:“世上有一种只知用种种手段奴役人民而没有道义作为准则的人,他们的命运大概会象狙公吧!只是人民还在昏睡中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这些人的手段也就没有用了。”这是对统治阶级当权派的警告:“水则载舟,亦以覆舟”,一旦激起民变,是很危险的。作者之所以能有这种认识,是官逼民反的现实,即元末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给他教育,使他有所“寤”的结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