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
悠悠数千载,别来无恙乎?
每拜读大作,或伫立岸头,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在敬仰您的人品、文品之余,思之再三,颇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滔滔后世百代,有几人能与您匹敌? 为了一个区区楚王,而轻掷千钧之躯,恕晚辈直言,值得吗?
想来老前辈过于直拗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尚且留此后手,老前辈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倘不愿飘洋过海,去开洋荤,起码也有几条路可走。
一曰弃官从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您的《离骚》、《九歌》、《桔颂》等,名满天下,以此做招徕,哪方文人墨客敢不趋从? 倘办个文学讲习班,不要说十几条干肉,就是要他几十元,上百元学费,谁不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您成了 “万元户”、“十万元户”,弟子们写出绝妙文章,出版发行,岂不名利双收?何苦去为楚王用与不用犯愁。用了如何,不用又如何,官场上的风风雨雨,您还经得少么? ! 此为上策。
二曰半官半谑。您既然不以官位为念,不妨逍遥此生。在政府挂个虚衔,领着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娶它三妻四妾,弄个儿孙满堂。那时,这个一声“爹”,那个一声 “爷”,为儿子、孙子、车子、房子、路子,您且忙得不亦乐乎,哪还有什么闲心去“上下求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哉斯言! 晚辈想,一个人生活在理想里,总觉得不如意,当您踏到实处,就会变得乐观而充实了。老前辈以为此论如何? 此为中策。
三曰为官则油。如果您矢志不移,立意为官,并要讨得楚王赏识,须当有所禁忌。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自不待言,说真话、实话、兜底话,绝然使不得。烽烟四起,您只须唱一声 “火烧旺运”; 起草文书,您只须歌功颂德,尽力 “拔高”,呼几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对主上的嫔妃妻妾,哪个得宠,要专事奉承,殊不知,“裙带风”、“枕边风”比那十二级台风还有威力。实在不行,暂收良心,忍痛割爱,把婵娟恭送,以博得“隆恩浩荡”。至于运筹帷幄,以您为文的精妙,奏陈的机敏,倘摸准了领导的“脉搏”,那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者流,何在话下?不过“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矣。何其智勇,何其强悍哉!做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想想前辈做过左徒,“明于治乱”,岂能对此一窍不通?无须“门子”之流去说什么“护官符”之类吧。此为下策。
晚辈不揣冒昧,奉陈三策。所言犹有不及者,望老前辈明察。如今观念飞转,切不可固守一志。况您伟岸之躯,一旦没于水流,芸芸众生何其痛惜哉!
区区小子,扰耳前辈,不胜惶恐之至!
即颂
回心转意!
子虚顿首
一九八八年
九月望日
(1988年10月26日《天津日报》)
赏析 杂文创作,尤其是抨击时弊的杂文创作,一般是以准确、严谨、无情而深刻的剖析,使之成为匕首、投枪或手术刀。《谏屈原书》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杂文,但作者并不追求剖析的无情和严厉,而是借助反讽手法的运用,使作品获得了辛辣幽默的韵味。
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批评屈原的“直拗”,而实际上则鞭挞了那些以“十几条干肉”、“万元户”、“十万元户”为目的的“文学讲习班”;那些只顾经营个人安乐窝,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只吃粥不撞钟的“和尚”;那些曲意奉迎,溜须拍马之徒。所言非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是反讽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运用反讽手法,须把握一个前提,这就是字面上肯定的东西,在读者心中不言而喻是丑的;字面上否定的东西,在读者心中不言而喻是美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才能读此言而知彼意。
《谏屈原书》就是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前提,把屈原的高洁、伟大的人格作为批评、劝谏的对象,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正之风、不正之徒作为批评、劝谏的理由和标准。于是,愈是批得滔滔不绝,愈见屈原人格的高洁、伟大; 愈是劝得振振有辞,愈见劝谏者的卑下、猥琐。在作者与读者达成心灵默契的同时,作者还注意了字词感情色彩的选择,以此强化读者心中的是非界线和价值标准,从而完美地实现了以辛辣、幽默的笔法,鞭挞生活中的恶与丑的目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