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诊家枢要》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2021-04-21 16:46:15

  《诊家枢要》系中医脉诊专著。元滑寿 (见“十四经发挥”)撰,约成书于至正十九年 (1359)。《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主要版本除《周氏医学丛书》本外,有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本书专载脉诊,书凡1卷。约万余字。内分“脉象大旨”、“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呼吸沉浮定五脏脉”、“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三部所主”、“诊脉之道”、“脉阴阳类成”、“妇人脉法”、“小儿脉”、“诊家宗法”诸篇。本书会通了元以前的脉学理论,并结合滑氏潜心于脉学之心得。书中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包括脉理、平脉、诊脉法则、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等内容,其中记载的滑氏对脉理、察脉法等独到见解颇多,如“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次论诸种病脉的脉象及主病,共30种,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论述简明扼要。此书后经清周学海校注,并于卷后增附《诸脉条辨》(出程文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 2篇,使本书内容更为充实。

  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可概括为以下4方面:1、提出察脉六字名言。即滑氏所说:“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 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滑氏的这“六字”名言,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是“探得诊家之要”。“上下”指尺至寸脉气的贯通,“来去”指脉搏的升降,“至止”指诊各部脉之至和止的久暂而言。以此辩阴阳,确是诊脉之纲要。2、举、按、寻三法为切脉之要。滑氏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委曲求之曰寻。”滑氏所总结归纳提出的这三种诊脉方法,尤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效法,临床一直沿用至今。3、系统阐述了30种病脉的脉象和主病,特点是:(1) 对脉的体象描写,尽量采用两种相反脉象互相对照、参校的方法,便于后学掌握。(2)重视寸关尺三部候脉,故多按三部分论其脉象主病。(3)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作为诸脉提纲。(4)对3岁以内小儿诊察指纹,滑氏有独到的贡献,促进了这一诊法的发展。他在《小儿脉》中指出: “小儿三岁以下,首先看虎口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病,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为常候也。”

  滑氏对 “草”脉体描述为 “沉伏实大”,与今之革脉概念相异,书中虽有个别不足为取之处,但属瑕不掩瑜,本书对研究脉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明吴崐评滑氏六字名言时说:“斯六字,足以别乎阴阳虚实,本歧黄之奥旨,而滑撄宁阐明之。”清郭治称滑氏所论六字为“脉中之神机也,不明六字则虚实阴阳不别也。”清周学海对此书亦颇推崇,并称赞道:“滑氏曰 ‘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则脉之妙蕴几于无遗,而讲脉学者,可得所宗主矣。”其著作《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中引录滑氏之论颇多。另清余燕峄所著《脉理》一书,即以《诊家枢要》为其蓝本,后经余显廷校订并另撰滑伯仁先生传一篇附于卷前,由此可见其传滑氏脉学理论之一斑。这些都说明《诊家枢要》一书对后世脉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