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名《衡书》,取权衡天下之意。后因作者认为自己的抱负并未得到实现,便更名为《潜书》。思想著作。二卷。明唐甄撰。原刻本约出现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前后。
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达州(今达县)人。从小随父居住吴江。顺治十四年举人。任山西长子知县期间,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桑树,颇有政绩。十月后离任,专心著述,度过了一生。《潜书》是唐甄的主要著作,据他自己讲,该书共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著述而成。另有《毛诗传笺合义》等。
《潜书》实际上是由一篇篇短论组成的,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50篇,讲学习;下篇47篇,论政治。《潜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它认为,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君主,都是掠夺天下百姓布粟的大贼,因此,它反对把帝王神化,认为“天子之尊,非天神也,皆人也”(《抑尊》),并把矛头针对中国传统的愚忠愚孝思想,认为那不过是一种“祟”,必须破除这种祟。针对当时社会上“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而寻常百姓,则只能以掺杂荍秆之灰的粥为食的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天地之道故平”的平等原则,从而发出了“不平以倾天下”的警告。《潜书》中还包含有许多哲学思想,它着力宣扬孟子的性论,并认为这个性就是仁义礼智,就是人心,而宇宙中的天地万物,都不过是性的表现,是在人的心中。这一观点,反映了《潜书》在哲学上事实上是宗奉王阳明的心学的,唐甄在《潜书》中曾说:“阳明子以死力格外物,久而不得,乃不求于外,反求于心,……执良知以为枢。”但同时,《潜书》又认为儒家只谈心性,不谈事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它认为,儒家之所以高贵,就在于能定乱除暴,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如果儒者不谈事功,那么他与普通的百姓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潜书》反对把儒家经典神圣化,认为《诗》与《春秋》亦不过是“家人之言,闾苍之语。”
《潜书》与当时的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相同的观点,在当时很受重视,每写出一篇,时人争相传抄。书中所写的关于当时民生疾苦和剥削阶级的残暴奢侈的情况,大都有史料价值。其中有关论治论学的观点,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也多有独到之处。但其理论深度和建树仍逊于《明夷待访录》。
《潜书》的版本有:约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后唐甄之婿王闻远的原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年)李氏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邓氏刻本、一九五五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排印本和中华书局本。邓氏刻本错字很多。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排印本拿原刻本和李刻本参校,并加上标点,对原刻本上的一些错误及避讳字也进行了改正。
因《潜书》初名《衡书》,加之《潜书》比《衡书》在篇目上多八十四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误认为是两个人的著作,至于《衡书》的刻本,至今未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