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二十八卷。清孙枝蔚撰。其中后集六卷初刻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其他各集初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
孙枝蔚,字豹人,号溉堂。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陕西三原人。初与李自成起义军为敌,兵败后逃江南,致力于诗文,结交四方名士,与王士祯以诗结莫逆交,遂以诗名。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因年老不能应试,授内阁中书职衔。后益贫,以游食为生。
《溉堂集》包括前集九卷,各以体分;续集六卷,编年为次;文集五卷;诗余二卷,以小令中调为一卷,长调为一卷;后集六卷,编年为次。
文集前有王士祯门人汪懋麟所作的序,称孙枝蔚为诗“最喜学宋,时之人大非之”。当时举世崇唐,而孙诗独学宋,显示了他独到的诗歌特色,自成一家,在清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今观集中所作诗,所谓“学宋”,即在于质朴,正如后集王泽弘序所说:“海内论先生诗者,以朴之一字蔽之,其推尊也至矣”。
《溉堂集》中之诗作,多激壮之音,寓西归之思。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辞气近粗,不求形似。保留了自己的风神气骨,如“秋热”一首:“秋日如朱夏,老来如少年。人皆恶秋热,吾意独相怜”。确实自有真意、朴实无华。孙枝蔚的一些写古诗,如《过亚父冢作》、《漂母庙》,都有自己的观点,“既是千金酬一饭,如何漂母至今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诗,借物抒怀,也写得相当好,如《芭蕉》、《冬雨》。
《溉堂集》所收古文,书札几乎占了一半,但其文不事摹拟,出以真意,如其为人,旷达洒落,且自成理路,境界颇高。由于生活视野的限制,反映的内容较狭窄。
《溉堂集》有康熙江苏扬州刻本及民国陕西教育图书社铅印本。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影印出版,线装八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