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
这是一首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民歌。它预言着国家的覆亡,暗示着朝廷的南迁,带着神秘的色彩,流传在当时的京师一带。
北宋到了宣和年间,已经是尾声了。这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时代。皇帝本人荒淫昏庸,又重用了残暴贪婪的蔡京、童贯等“六贼”,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财,大兴土木,营造宅第。所谓 “花石纲”就十分骚扰人民,“官逼民反”,方腊和宋江起义都产生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北方的金人步步进逼,大举南下,最后虏走了赵佶本人和他的儿子钦宗,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北宋到此也就亡了。
先说开头。“臻蓬蓬”是什么意思呢?是歌人在边唱边跳时击鼓的声音,象声词,但也是歌的兴起。清代李重华在他的《贞一斋诗话》里说:“兴亡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言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不显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流露其中。故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也。”这首歌一开头 “无端说”一个臻蓬蓬,“不明言”鼓声,而鼓声 “宛在其中”,也 “不实说”金人南下的 “人事”,而金人南下的人事 “已隐约流露其中”,因此可以说 “臻蓬蓬”这个开头,“全具” 了歌的 “神理”。
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词语的调值关系。常常有一些词汇,虽然它的音和义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它字音的调值也可以对意义作出暗示,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舌位高低,嘴唇的扁圆,呼气的长短等等都会产生不同影响,各有自己的象征性。朱光潜先生说: “音律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值。”这首民歌的作者恰恰就捕捉到了具有这样调值的“蓬蓬”来作为他的开头,这个字音以它爆破音的发音方法本身就给人带来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气氛,它带着强烈的破坏性的暗示令人充满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感。何况这里还有一些音义相协的谐音词,这是我们祖国语言丰富的宝藏。谐音词能使人们通过声音感和意义,是词汇中表现力最强的。这首歌中也有这样精彩的词汇。像 “花花”,不但把一个华而不实的、五花八门的概念给形象化,而且通过它韵母是一个 “开口呼”的[a],也使你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又比如 “空”,它的 “虚空”“不实际”的意义,是和它在发音时通过鼻腔共鸣的特点相一致的。共鸣的音质能引发人产生空间的感觉。由于在这首歌中,特别是在韵脚上出现了这些音义相协的词,因此歌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了。
现在,当其“蓬一空一翁”的声音进入了人们的耳鼓,那种挤压的、空荡的回响笼罩了每一个人的听觉时,那国破家亡、人去楼空的感觉也就同时出现了。于是这首歌,便成为北宋亡国的可怕的谶语,带着几分神奇的性质广为人们传诵。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