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古代民歌《熙宁中谣》原文及赏析

2021-10-12 09:43:13

  蜥蜴蜥蜴,兴云吐雾; 降雨滂沱,放汝归去。冤苦冤苦,我是蝎虎,似恁昏昏,怎得甘雨!

  北宋到了神宗时代,由于内政上种种积弊,外交上软弱无能,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终于失败。广大人民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贫者无室户,父子一席居,贱者饿无食,妻子相对吁”的情况,到处都是。

  关于这首歌谣,据《墨客挥犀》载: “熙宁中,京师久旱。按古法令,坊巷各以大缸贮水,插柳枝,泛蜥蜴,使青衣小儿环绕呼云云。开封府不能尽得蜥蜴,以蝎虎代之,蝎虎入水即死,小儿更其语云云。”

  这是一首宋神宗时代民间求雨的儿歌。老百姓按照一贯的法令规定,把无知的蜥蜴捉来放在大水缸里,让青衣小儿围着他跳着、唱着,亲切地对语着,认真地央求着,歌中幼稚一面是神秘的想象,欢快而热烈的节奏,使人感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踏歌如在目前。

  在前首歌里,歌者用了第二人称的“汝”来称呼作为昆虫的蜥蜴,这就表现了歌者和蜥蜴之间已经融为一体,没有人和虫的界限了。在孩子们唱的时候,他所感到的蜥蜴已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类,甚至是一样的小朋友,于是跟他谈话,告诉他快快兴云吐雾吧; 并且给他许愿说等到降下滂沱大雨来,就可放他回家去。这里的对话是那样的亲切,要求是那样的热烈,许愿又是那样的稚气,所有这些气氛都是通过第二人称而得以充分表现。表现出来儿童的天真可爱,给人一种淳朴、单纯的美的感受。至於后首歌的人称就不同了。用了第一人称的 “我”来自述。民歌中使用这种人称来表现主题,也是古已有之的。《诗经》中的 《鸱鸮》便是一例。歌中的 “既取我子,无毁我室……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维音哓哓”(意思是 “你抓走了我的孩子,别再毁掉我的家室。……我的羽毛稀少,我的尾巴像干草,我只会喳喳地叫”)这种方式最适合表现人物的内心。所谓能使人“如见肺肝而聆欬唾”(钱钟书《管锥篇》)。在这首歌里,歌者在代替蝎虎说话,喊着冤枉,分辩着实情,咒骂着办事人的昏庸和没有好下场。这里的蝎虎和人的对话,使人感到有一种急切的、痛苦的真实感情发自肺腑,从而他的嘻笑怒骂也就能扣人心弦。但是,这首歌的内涵远不止这一点点,如果稍加玩味,就会发现这里还有着求雨之外的更广阔的思想内容。歌的一开头就大声呼叫着“冤苦啊! 冤苦啊!”这难道不是小民百姓在贪官污吏草菅人命时喊冤的声音吗?“我是蝎虎,不是蜥蜴呀!”这难道不是无辜受难群众被张冠李戴、横加诛杀时的辩诬状词吗?“像你这般的胡里胡涂,怎会得到上天的照顾来一场好雨呢!”这难道不是善良的人们在被推向绝望,逼上梁山时的愤怒责骂和仇恨的诅骂吗?

  歌词采用了四字句式,这是儿歌边唱边跳的最佳语言结构。我们的汉语每一字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我们读诗时候每顿通常就得包含两个字音。四言诗一般来说每句含两顿,因之,这首儿歌就按两两组成的句式而产生了相应的谐和的节奏。这也说明为什么它适合于儿童的“环绕呼”。所谓环绕呼并非立定在那里像是念经一样说话,而是拉成圈子,绕着水缸,喊着歌子,踏着拍子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加祈祷的活动。

  也许有人提出来这首民歌押韵吗? 回答是肯定的。但它押的是当时的韵,歌中的雾、去、虎、雨在当时的读音,韵母都是属 [a],所谓的“鱼”部。

  既然它在节奏上和音韵上都十分和谐,那么它给人的美感是很自然的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