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民歌《隋大业长白山谣》原文及赏析

2021-12-01 11:42:49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稍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宋·曾慥《类说》

  这是一首对农民起义军的赞歌。表现了起义军与隋统治者不共戴天的决心,在当时有很大的号召力。

  隋炀帝杨广,曾多次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同时又大兴徭役,严重破坏了生产,人民极端贫困痛苦。大业七年(611),国内不少地区遭受水灾,仅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就淹没三十余郡。统治者不恤民生,继续丧心病狂地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侵略战争一起,山东河北的丁壮,不被征为士兵,就被征为役夫。结果是“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资治通鉴·隋纪五·大业七年》)。人民在欲生不可得的情况下,山东邹平人王薄便在长白山举起革命的义旗,占据长白山(在邹平县南),并亲自创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避征役者多归往之。”有人考证,《无向辽东浪死歌》其实就是这首民歌,因为这《隋大业长白山谣》的题目显然是采集民歌者加上去的。

  在封建士大夫的眼里,往往把农民起义军看作洪水猛兽,是“叛贼”。而此首一开头就赞其为“长白山前知世郎。”所谓“知世”,就是看透了世事,知道荒淫腐朽的统治者必然灭亡,人民的起义一定得胜。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列宁全集》卷十三第三十六页)首句所表现的思想,是很难能可贵的。次句“纯着红罗锦背裆”,是用夸张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 “背裆”,是无袖短衣。其实,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才来参加农民起义,可想而知,他们一定穿得破烂不堪,哪里还能都穿上红罗绣彩的背心呢?但作者这样写,不但不使读者感到失真,反而感到义军个个英姿焕发,威武雄壮,读之令人鼓舞!

  三、四句写起义军的阵容和精神: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长矟(shuo)”,即丈八蛇矛;“轮刀”,即抡刀。马队,丈八长矛搅满大半天空;步兵,抡着毫光闪闪的雪刀。这是何等威武豪壮的雄师啊!真是个个精神抖擞,战无不胜。

  五、六句写起义军的顽强生命力: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不但写出了他们靠打猎和吃大户的生存方式,也显示了他们英勇骠悍的豪壮特征。这是一支随处可以生存的部队,也是一支疾恶如仇的部队。请看末四句的描写: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忽闻”和“提刀”,这是两个紧密连接的动作,也表现了起义军的决心和勇敢。他们一听到官军到来,便抡刀而向前拚杀;他们深深懂得,与其过辽东征高丽而为统治者卖命,倒不如为杀统治者而血战;即使为此而战死,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这种敢死而求存的精神,正是起义军最可贵的顽强战斗力。

  这首歌谣的主要特点是:作品不是照像式的反映生活,而是反映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描绘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运用夸张而又显得十分自然。如果是照像式地反映生活,很可能将歌谣的前几句写成了“长白山前穷儿郎,饥黄面瘦破衣裳,镢头铁锨作刀枪……”试想,如果把起义的生活写成那样,读之岂不令人丧气?哪还有鼓舞士气的意义可言!另外,语言通俗而能准确传神,也是此谣的主要特色之一。特别是最末四句,不仅写出了起义军勇敢冲杀官军的行动,也传达出了他们的思想和口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