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民歌《靖康初民间为言路谣》原文及赏析

2021-12-01 11:46:44

  城门闭,

  言路开;

  城门开,

  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利集

  这是封建社会中关于“开放言路”的歌谣,深刻地总结了一条历史的规律。

  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北边诸郡皆被金人攻陷,京城吃紧,宋徽宗在退位前一天“下诏罪己,令中外直言极谏,郡邑率师勤王,募草泽异才有所出奇计及使疆外者。”形势危急时欢迎“直言极谏”以挽救危局。《宋史·钦宗本纪》又记钦宗在登基时,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丁卯朔日,受群臣朝贺时又下“求言诏”:“诏中外臣庶实封言得失。”又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当时“有监察御史余应求上书,诏赐章服。”因上书言事,而受到奖赏,得到一套漂亮衣服。可能因为接受了正确意见,复用主战派名臣李纲为右丞,致使形势有所好转,而言路却又闭塞了。当年二月就下诏“禁伏阙上书”。四月形势恶化,到五月丁丑,宋钦宗又下诏“以俭约先天下,澄冗汰贪,为民除害,……凡十有六事。”几经转折,到八月辛丑,又“诏求民之疾苦者十七事,悉除之。”这是《宋史》第二十三卷的纪录。正是这言路的一开一闭与形势的一松一紧成反比,引发了这首民谣。《宣和遗事》记曰:“盖自金人犯边,求言之诏凡几下,往往事缓则阻抑言者。当时民谣言: ‘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这真是一首绝妙的讽刺民谣。

  “城门闭,言路开。”生动地说明了打开言路的原因是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形势十分危急,连京师的城门也被迫关闭了。为了度过难关,只好下诏求言,广开言路。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这是较难得的。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过有限的“开放言路”的制度。相传远古贤君尧舜曾在朝廷之前树立谤木,人们有意见可刻于其上;周代有采风问政的官吏和献诗制度,后来又有谏官(言官)制度,允许臣民对朝政失误之处,拾遗补缺,提些意见。但这种言路开放的开明作法,只是一种远古民主制的残余,是不稳定的。帝王金口玉言,有绝对专制的权力。开明的帝王可能有限地开放言路,但随时可以关闭,使言者受到迫害。 “伴君如伴虎”,连敢于直谏的魏徵在开明天子唐太宗面前也常常有此临危之感。于是谤木也就变成了纯属装饰性的华表以显示帝王之尊贵了。

  “城门开,言路闭”。说明形势有所好转时,城门开了,统治者又陶醉在歌功颂德的甜言蜜语之中,对批评性的意见又闭耳不闻了。一闭一开,一开一闭,与前面两句形成鲜明对照。言路一闭,那些敢于直言进谏批评朝政的人,就会遭殃,轻者被贬官、充军,重者被杀头、抄家,这样的事在历史上简直层出不穷。这首民谣通过这城门开闭与言路开闭的对比描写,两相对照,揭示了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开放言路”的本质规律。

  这首民谣虽然只有短短十二个字,篇幅极短,但内容却极为丰富深刻,其语言艺术是甚为高超的。全篇四个三言句,其中的“言路”与“城门”都是两次重复, “开”与“闭”两次颠倒。去其重字,实际上只有六个字。但经过巧妙的排列组合,错综变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正如刘彦和《文心雕龙》“檄移”篇所说: “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看似平常而技巧实高,黄庭坚曾说,一些杰出的文章“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豫章黄先生集·与王观复书》)这话对这首歌谣也是非常切合的。

  虽字少句短,但这首民谣的音韵却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有头韵(第一、三句的“城门”二字相押,第二、四句的“言路”相押。为ABAB交韵式),有脚韵(第一、四句的“闭”相押,第二、三句的“开”相押,为ABBA抱韵式)。这种韵法与作家诗法很不相同,用完全同音的同字相押,在作家诗律中是犯忌的,但民谣中却常用,而且用得很自然,很和谐。这首民谣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