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杜甫

杜甫《阆山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2022-12-10 20:30:15

  杜甫《阆山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阆山歌

  【题解】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的杜甫突然得知挚友房琯客死阆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去吊唁,期间被阆中的山光水色所迷恋。故而,广德二载(公元764年)春,第二次从梓州到阆中,但心境反差很大,所写的诗自然也就风格各异。他第一次到阆中所写的20多首诗歌,无论是山水诗、送别诗,还是遣怀诗,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而第二次杜甫在攀登城南锦屏山时,天高心远,喜游揽胜之情浓重,便写下了这首《阆山歌》。

  诗中赞美了阆州城东城北有独特高峻的诸山护城,气势可与嵩山华山匹敌,松浮欲尽,而锦屏灵秀吸引了自己这样的贤才雅士结芦而居,运用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烘托出清明时节祭祀文化的隆重以及动乱年代自己的忧思之情。

  【原文】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①。

  松浮欲尽不尽云②,江动将崩未崩石③。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④。

  中原格斗且未归⑤,应结茅斋著青壁⑥。

  【注释】

  ①“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灵山白:因公元764年清明节,阆中人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神祭祖,漫山白花白幡。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玉台碧:清明时节阆中人在“天帝高居”的玉台山上挂满了青绿色的纱幔祭祖祭天,故而一片碧绿。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②“松浮”句: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③“江动”句:写山脚,将崩未崩石:欲掉落而没掉落的巨石,即危石。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④那知:即安知。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灵山、玉台的巍峨高峻完全可与嵩、华二山匹敌。

  ⑤中原:地区名。泛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格斗:指安史之乱。

  ⑥“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现存于世的曾由阆中后人建在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显其峭。

  【译文】

  因为阆州城东北十里的灵山被唐玄宗皇帝赐为“仙穴山”,正值清明时节,阆山人都来到这座山上祭神祭祖,故而漫山都是白花和白幡,整座山都呈现出一片白色,而与此同时,阆州城北的玉台山上,人们挂满了绿色的纱幔也进行了祭祖祭天大典,所以看上去竟是一片碧绿。

  春风乍起,松枝随风摇动,挂在松树上的白幡如浮云一样被吹得四处飘散,但在清明为期十天的日子里,陆续有前来拜祭的人将新幡和青纱挂上,如同飘散不尽的薄云在浮动。如此盛大持久的祭祀活动是官民共同参与,络绎不绝的来往船致使江水涌动不绝,水上陆地那震耳欲聋的鼓乐齐鸣,震得山体之上的巨石欲落未落,不禁惊叹,好一番险而惊绝的奇景。

  虽然这里人以唐代最隆重的仪式祭拜祖先神灵,可哪里知道,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跟祖先或与神灵相会呢?虽然世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还没结束,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也尚未平息,即使不能回归故里祭祖,我也应当按照清明节的习俗,在阆州城建个茅屋,将青纱挂在墙壁之上,与阆州乃至整个中原人民同思同忧。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