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陈子龙《渡易水》原文及赏析

2023-03-25 17:56:17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是明朝南京松江府华亭县 (今上海松江县) 人,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以身殉国的抗清战士。他一生去过明朝的京城北京三次。第一次是1630年,进京考进士,没中。1633年再进京准备次年应试,次年又没中。1636年第三次进京应试,这次考中进士。在刑部实习三个月后,被派往广东惠州担任司法工作。在离京赴广东途中,得到继母过世的消息,即请假回松江治丧。事后在松江和一些朋友编纂《皇明经世文编》等书。1640-1644年任兴绍府推官。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从这以后,陈子龙先后在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手下任职,从事抗清活动。又组织了松江人民的起义,都失败了。1647年被清兵逮捕,乘隙自投太湖而死。可见,陈子龙自第三次进京以后,就再没有去过北京,也没到过北方了。易水在河北省易县,离京不远,他这首《渡易水》当在进京应试期间所作。其中第三次进京他考中进士后曾在刑部实习了三个月,在京逗留的时间长一些,这首诗可能是彼时所作。当然,1633年进京时逗留的时间也较长。总之,作于第二、三次进京期间的可能性较大。

  这时的明王朝内外交困。就国内来说,由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致使湖广、苏州、陕西、直隶、福建、辽宁、云南等地都发生了城市居民反矿监、反税监的斗争。在农村,先是白莲教起义,接着就暴发了高迎祥、李自成等人领导的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外患来说,东北的建州卫在首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领导下,势力日益壮大,对明朝的江山虎视眈眈,1627年和1629年皇太极两次进攻明朝,前锋直逼北京。而防守东北边疆的大将袁崇焕被明崇祯皇帝杀掉后,东北的边防就更加危险。在陈子龙第三次进京应试的那一年,皇太极定国号为清,仅仅过了七年,清就夺取了明朝的江山。可见,1636年前后的明朝已经国脉如丝、摇摇欲坠,很象战国时期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时的燕国了。陈子龙当时是一位爱国志士。还在他第一次进京应试时,他就写了数万言的议论时政的文章。第三次应试时,考官黄道周是一个关心时政、坚决抗清、正直敢言的人,后死于清兵之手。陈子龙受黄道周的影响极深。陈子龙还是当时的进步组织“几社”的创始人之一。国事蜩螗,严峻的局势,当然不能不引起陈子龙的深切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渡过易水,他会有什么感想呢? 他必然会把明朝的命运和燕国的命运联系起来; 也必然会把荆轲的壮举和自己的报国志向联系起来。虽然荆轲的行为并非上策,他终究也救不了燕国,但他那种为了燕国的生存而慷慨赴死的精神千百年来却激励着后人。此时陈子龙正是用荆轲的精神来勉励自己的。这还可以他后来的抗清斗争为证,尤其可以他的以身殉国为证,也可用他的老师黄道周、好友夏允彝、夏之旭、钱旃、学生夏完淳等人的为国捐躯来说明。北京陷落之后,陈子龙又作了一首《易水歌》,末八句写道:“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皷如云霞,庆卿成尘要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表达了对荆轲的钦敬和惋惜,也相信荆轲的精神不死——日后还会有人谋刺秦王。这首诗可与《渡易水》相映照,见出陈子龙百折不挠、靖忠报国的坚定决心。这时,他还有 《秋日杂感》诗写道“振衣独立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也表达了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并刀昨夜匣中鸣”,并刀即是并州 (今山西省一带) 所产的锋利的宝刀。古人常用宝刀“匣中鸣”来形容壮士赴敌的迫切心情。陈子龙说我的宝刀昨天晚上就在鞘中鸣叫了。为什么? 因为宝刀知道我今日途经易水,那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啊! 宝刀一想到荆轲,就跃跃欲试了。宝刀尚且如此,执刀之人何如——这就体现出陈子龙那迫切的报国之心。此句发语突兀,来势陡峭,惊心动魄。当然,此并刀也可解释为借指荆轲刺秦王时所用的刀,但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时用的是赵国徐夫人的匕首,不是并刀。陈子龙并非文弱书生,他后来成为以死报国的抗清战士,并刀佩在他身上,似乎更加合适。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而来,他想到历史上燕赵之地那许许多多的慷慨悲歌之士,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诗的内涵,并为末句作了铺垫。易水流经太行山的东麓,其地丘峦起伏,所以说“易水潺湲云草碧”。此句描绘出这个地方的特有风貌。其中“碧”字下得最好。它不但写出了云、草的自然色彩,而且由于易水这个特定的地点,就使人联想起碧血丹心、为国死难的事情来,构成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 而潺湲的易水,既给人以轻松快活的感受,又不免使人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悲哀。这一句,将易水风光的雄壮可爱,河山难保的悲凉心情融合为一。这就很自然地转出了“可怜无处送荆卿”的叹息。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陈子龙面对易水,举目四望,昔日的感慨悲歌之士一去不复返了,今日的感慨悲歌之士又在哪里? 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朝中为自己打算的人多,为国家出力的人少。他曾在《辽事杂诗》中写道:“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阶级的腐败。“可怜”二字,包含着多少深沉的感慨。然而,陈子龙却决心用荆轲的精神来勖勉自己,在当时那种大厦将倾、人心离散的局势之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身佩长剑的爱国志士,他面对莽苍的燕赵山川,潺湲东去的易水波涛,兀然独立,向苍天呼喊:“谁来挽救我大明江山啊!”——一位慷慨报国的爱国志士形象跃然纸上。陈子龙这首诗,可说是“以气胜”。

  由文士到志士、到战士,陈子龙的诗是用自己的鲜血谱写成的,确实值得后人钦敬! 朱东润先生说:“明代诗歌到了陈子龙的末年已经达到最高的阶段。”信非虚言。

相关推荐

  •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原文及赏析
  • 张贲《渡松花江》原文及赏析
  • 李格非《湖园》原文及赏析
  • 龚自珍《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