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一片云?化石栖峰面。
百丈无皱痕,趾虚通一线。
欹倾不自安,非根岂能眷!
翼翼半欲去,如怀故山恋。
侧身卧其前,瞑目骨已战。
相戒勿尔触,下人意始善。
飞来峰,又名飞来石,仙桃峰,黄山的奇峰异石之一,在平天矼和西海门之间。从侧面看,翘然临空,如巨鸟之翅; 从正面看活象一颗硕大无朋的桃子。山峰或岩石以“飞来”命名的为数甚多,并不稀奇。但象黄山的飞来峰这样摇摇欲坠,翼翼欲飞的,实在少见。明程玉衡诗云:“策仗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即是生动写照。
诗以设问开篇,凭空运笔,呈飞腾之势,与表达主体的特性相谐合。“飞来”是石峰形势引发的想象。但石峰何其笨重,怎么能飞?诗人的想象更奇特,也更合理:“何来一片云? 化石栖峰面。”石系由云变化而成,这云从他山飞来,在此栖止,故而成就如此一座奇峰。接着围绕一个“奇”字展示它的面目和态势: 这块巨石高达“百丈”,通身没有裂痕,可见并不轻飘。它高高耸立,身姿倾斜,与所在的山峦不相连接,这些都表明它确是“飞来”之物。
形势灵动,俨然是活物,于是诗人用拟人手法写石的情绪。“欹倾不自安,非根岂能眷?翼翼半欲去,如怀故山恋。”从他处飞来,没有根柢,侧身四顾,颇感不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这片飞来石在孤独无依的情况下,意欲返回“故山”,重温旧梦。“翼翼半欲去”,其中的“半”字捕捉的是石在特定时间的状貌和神态。“造化钟神秀”,这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诗人用生动的笔墨把这最富特征的方面描摹出来,于造化,于石的观者和诗的读者显然都有无量的功德。
翼翼欲飞与其说是观赏的感觉,毋宁说是由观赏引发的想象,而摇摇欲坠则是临近时的实感。“侧身临其前,瞑目骨已战。”飞来石坐在一根高耸的石柱上,柱顶的面积比石底略宽,四周仅容一人通过,早年无铁栏回护,人们绕石而行,如履如临,提心吊胆。“侧身”、“瞑目”云云,神情逼真,意态可掬,而石的险峻形势不言可知。以主观映现客观,一箭双雕,无疑是可取的。这样写诗人尚觉意犹未尽,进而把主客观融合在一起加以表现:“相戒勿相触,下久意始善。”显然诗人是结伴前来观赏的,大家在飞来石畔缓缓挪动脚步时,为了不致坠身悬崖,势必要用手去攀扶那紧挨着身子的石面,可那巨石也倾欹欲倒,又怎能去触摸呢?
“相戒”二句,写自己兼写别人的感触、言语和行动,其中也包括石,涵蕴十分丰富。“勿尔触”即“勿触尔”,“不要触碰你”的意思。这话是对着石头说的,有着浓烈的现场性,读后恍如身临其境,观之、闻之、惊之、悚之,直到走下石峰,伫立半晌,见那片危石依然稳立峰巅才使惴惴不安的心绪平静下来。末句用的是赋笔,原本平平,但着一“久”字,就把那特定环境中的情意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首五古,共十二句,等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四句正面写石峰,半为想象,半为实录,中间四句多为想象笔墨,但生发点依然是石。结末四句则侧重于写实,写自己和其他游伴登临时的实感。总之,虚实参半,显得灵动而不空浮,活画出黄山飞来石特有的形神。读了这首诗,直可卧游这一胜境,能不感佩诗人传神的笔墨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