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诗人春天行经宜阳,目睹了这里的荒芜、冷寂、阒无一人的景象后,与往日的繁华、热闹、车来人往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宜阳城下草萋萋”,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附近,唐代时称为福昌县。当时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它每年都吸引了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到这里游览、观赏。而如今呢,诗人站在宜阳城头,举目望去,四野荒芜,不见人影。良田沃土,无人耕种。华丽的行宫,亦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只有那片片的野草,绿绿葱葱,十分茂盛,一直蔓生到了涧边。往昔这条清澈的山涧,不仅给行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当地的农民也用它来灌溉农田。如今也因无人使用而“东流复向西”,随意流淌了。
上面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城外看到的景色,接下去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山中的见闻:“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更新,本是人们外出踏青、游览的好季节,特别是那红颜吐芳的春花,最是惹人喜爱。至于提到青山,人们自然会想起苍松、翠柏、清泉、凉亭和那各种各样的山鸟的婉转啼鸣,更是令人陶醉、神往。而此时诗人眼前看到的却是“物是人非”。鲜艳的春花在这里自开自落,无人知晓; 悦耳的鸟语虽然婉转,却落得个“空啼”而已。这境界是那样的凄清、冷寂。面对着大好河山,诗人只能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这首小诗写得含蓄、委婉,情深意切,而又不露痕迹,耐人寻味。诗人描写的景象是新鲜、生动、宜人的,但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却又是凄凉、岑寂、愁人的。“以乐景写哀景,以哀景写乐景,一倍增其哀乐。”诗人使用这种创作方法,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