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艳史》简介|鉴赏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镌全像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八卷四十回。题“齐东野人编演”, “不经先生批评”。存明崇祯人瑞堂刊本。另有清覆刻本。解放后,长江文艺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九月排印出版此书。
小说叙述炀帝害兄弑父谋得帝位后,沉湎酒色,荒淫无度。为了恣意游乐,他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起东都,筑西苑,建行宫,开运河,修长城,辟驰道,连年征役不息,严重破坏生产,弄得“内帑外库,俱已空虚,天下的百姓膏血已尽”,“哭声遍野,怨气冲天”,导致“干戈四起,盗贼蜂生”,两京残破,最后被宠臣缢死,江山改姓易主。其中如写他巡幸江都时,嫌“旱路劳攘辛苦,带不尽宫中妃妾”,改由水道, “一路上逍遥游览而去”,便决定开掘运河,下令“天下人夫,自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要赴工,如有隐匿者诛三族”,征得民工丁夫五百四十三万余人。但到了开河竣工之日,死亡人数达三百万之多。及在扬州建造“有一十二重台阁,二十四座亭池,三十六间秘室,七十二处幽房,一百零八所雕闱,三百六十五层绣闼。还有无数的曲槛回廊,还有许多的朱栏翠幌,内中千门万户,都是婉转相通,逶迤相接”的所谓“迷楼”。如此庞大而工巧的工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把一个府库都调得干干净净,天下的骨髓都刮完了”。作者在这里充分暴露了炀帝荒淫无耻的生活,也揭示了他葬送隋朝天下的恶果。这是本书的思想精华所在。
小说还揭露了一班权贵佞臣也起着加速亡隋的作用。炀帝之所以能登基,完全是由于越国公杨素弄权的结果。他继位之后,虞世基、裴矩、宇文达、宇文恺、封德彝之流,各自为了高官厚禄,竞向炀帝献谀献媚,投其所好,为他“这里起宫,那里盖殿,东京方成,又造西苑;长城刚了,又动河工”等等。淮河疏通后,丞相宇文达向炀帝献计,造头号龙舟十只,二号龙舟五百只,杂船一万只,并推荐由黄门侍郎王弘负责督造。王弘强向百姓摊派,耗费了无数钱粮,把龙舟造得精工富丽,金碧辉煌。炀帝看了龙舟喜不胜收,排宴庆功。王弘又提出选取一千名十五六岁的柔媚少女充作“殿脚女”,有风持楫绕船而坐,无风牵缆而行,所谓“蛾眉作队,粉黛成行”。这种荒唐的建议却被炀帝称作“深得朕心”。当然,朝廷也不乏忠良之士,如高熲、贺若弼、段文振、许善心等,只因直言敢谏,先后遭杀或贬。立于朝纲的都是些不义之辈,亡国就势在难免。
导致隋朝如此短命的又一个原因是,那些奉命督造各项工程的酷吏赃官,趁机勒索百姓,恣意残杀丁夫,逼得民众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如王弘督造龙舟杂船,“没有什么善处之法,只是一味严刑重法,追逼众百姓的膏血”。穷苦百姓“禁不得今日拷,明日打,死亡相继,江淮这一带地方被弄得十室九空”。尤其是开河都护麻叔谋,他不仅贪婪暴戾,而且有吃“羊羔”的嗜好,觉得“小孩子的滋味甚美”,前后吃了三五千个孩子。从宁陵到睢县数县, “处处含冤,村村抱怨”,纷纷告到县衙京城,均被隐匿不查,还问罪于百姓。官逼就民反,冲击着隋朝的统治。
通过以上透视,不难明白书名“艳史”,并不是着重描写炀帝的荒淫生活,以供人欣赏,而是借助他的风流韵事,表示了作者对昏君淫主痛恶,对穷苦百姓同情,褒贬爱憎,泾渭分明。就是触及到炀帝的艳情轶事,也能把握分寸,可谓“艳”而不“露”。所以不能视此书为诲淫之作,正如《凡例》所云“方之宣淫等书,不啻天壤”。应该说,它是有着一定社会功能的文学作品。然此小说也带有较浓的鬼神迷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色彩。又如“会花荫妥娘邀宠,舞后庭丽华索诗”、 “任意车处女试春,乌铜屏美人照艳”等章节,描写得浓淡失调,稍觉隐露不当。
小说以一朝兴亡为线索,以炀帝为中心,举凡大的事件,无不取于史实,旁及韩偓的《迷楼记》、 《海山记》、 《开河记》诸书, “并不巧借一事,妄设一语,以滋世人之惑” (《凡例》开篇)。所以“艳史”一书,“虽云小说,然引用故实” (同上),不同于那些“杜撰无稽,反乱人视听” (同上)的野史诸书,可增加读者的历史知识。这是本书表现方面的一个特点。
另一个特色,小说虽“悉尊正史”,兼及野史传说,但所表现的事件,是经过选择、提炼的,因而小说的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叙事写人细腻、生动。至于书中众多的诗词赋曲,大都有鲜明的倾向性,刺事砭人,讥讽规谏,为作品增添了不少思想光辉,颇有价值。
其三,小说的文势淋漓酣畅,郑振铎曾称之为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
艺术上也存在某些问题,如有的人物形象显得单薄,语言缺乏个性化,笔墨不够简练等。
《隋炀帝艳史》对清初褚人获所著的《隋唐演义》,影响颇大。褚作虽然是根据《隋唐两朝志传》、 《隋史遗文》、 《隋炀帝艳史》等改编成书的,但其中敷演隋炀帝佚荡亡国的部分,多从《隋炀帝艳史》因袭而来。或许出于书名“艳史”之故,本书容易被人误解为“淫书”,因此自问世以来,流传不广,在文学史上也没有立锥之地。如今,我们应当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