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简介|鉴赏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见《警世通言》第三卷。
苏轼一日拜会王安石,见书房内有《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自恃才高,续诗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以揶揄之。王安石有心教育苏轼,叫他去黄州任团练副使,并嘱他归来时带瞿塘中峡之水以治病。苏轼在黄州亲见了秋菊,才知王安石《咏菊》诗不误,愧感自己才疏学浅;归来时,因错过时机,取得瞿塘下峡之水。王安石烹茶试之,辨出真假,又出两副对子考他,苏轼无法成对。
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围绕着“三难”: 《咏菊》诗,瞿塘中峡水,续对。在事实面前,苏轼心悦诚服。作品用艺术的形象描写,说明即使如苏轼这样才冠中天的大文学家也会出“洋相”,更何况一般的封建士大夫以至于平民百姓呢?作者据历史上的传闻编撰的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学问茫茫无尽期”, “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须不断进取。小说揭示的这个生活哲理相当深刻。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两人在国事上又发生过种种纠葛。作者在结撰小说时,把显然是他人的传闻,亦按在苏轼的头上,又利用市民的崇名心理,选择此典型进行劝谕,相当有说服力。
小说中的苏轼,倚仗聪明,讥诮王安石,但在中秋赏菊后,“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欲到相府赔罪。在取瞿塘水时,他吸取了教训,先向当地老人调查,结果还是错了,他“离席谢罪”。续对不成后, “谢罪而出”。人物在层次分明的描写中,渐现“庐山真面目”。王安石亦然。他见到苏轼的缺点后,不是训斥,而是让他在实践中去改正,用事实进行教育,最后,“终惜其才”,复其翰林学士官职,表现出宽宏的襟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