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无计逃神矢②,
风雨如磐暗故园③。
寄意寒星荃不察④,
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释】
①本诗写在送给许寿裳的剪辫不久后所摄小像背后。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说: “1903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 《自题小像》 赠我。” 原诗无题,《自题小像》为许寿裳所加。1931年柔石被捕后,鲁迅重写时说: “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关于剪辫事,许寿裳在 《剪辫》 一文中说:“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许寿裳讲鲁迅作此诗时为23岁,指的是虚龄。
②灵台: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神矢:神箭。指小爱神的箭。小爱神始见于希腊神话。爱神叫丘比特。据传说,他有双翅,手持弓箭。他的金箭射到男女双方的心中,被射中的双方就会相恋,这里喻指在异邦所受到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冲击,尤其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风雨”句:谓清朝反动统治下的中国无比黑暗。《诗经·风雨》:“风雨如晦。”贯休《侠客诗》: “黄昏风雨黑如磐。”磐:大石。故园:原指家乡,这里代指祖国。
④“寄意”句:寄意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王逸注: “欲托忠策于贤良也。”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此处代指祖国和人民。
⑤荐:献。轩辕:黄帝称轩辕氏。此处以轩辕代指祖国。
【析】 《自题小像》是鲁迅最重要的言志诗。1903年3月底或4月初作于日本东京。1903年3月下旬,东渡留学周年之际,鲁迅毅然断发,拍照纪念,即成此诗,倾吐为拯救国家民族献身的慷慨壮志,诗成不久,曾告诉挚友许寿裳。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又题断发小照寄赠许寿裳。
这首诗作后近30年里,鲁迅一直深藏心底,1931年1月17日柔石被捕,国民党反动派遂欲罗织鲁迅入案,逼迫鲁迅东渡。屠刀在颈,鲁迅亦巍然不动,在得知柔石等人噩耗后,2月16日 (旧历除夕) 鲁迅重书此诗,倾注对国民党政府的刻骨仇恨和自己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之志。2月下旬,鲁迅从避难处举家回寓所之前,再度重书此诗以明志。1932年12月上旬,鲁迅将此诗示于正在其寓所避难的瞿秋白,瞿建议易 “神矢” 为 “神镞”。12月9日,瞿氏夫妇赠送海婴玩具,听到秋白说是“留个纪念”,鲁迅大为感动,情不能抑,当即第三次书写 《自题小像》,虽然“神镞”不及“神矢”好,为了纪念与瞿秋白的情谊,鲁迅依然书为“神镞”。
自题小像诗为古今文人抒怀言志所喜用。古代文人自题小像诗多咏叹个人身世。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士人初试照像,自题小像诗风行,激进的革命者题照诗喜作断头流血之豪语,如鲁迅诗思想这般深闳邃远,情志这般悲壮坚毅者则不多见。
“灵台无计逃神矢”,是说心灵没有办法避开丘比特的金箭,但这里用“神矢”这个西洋典故,并非取其陈义。而是大胆创新,巧妙地洋为中用,喻示自己对祖国深沉热烈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倾心。无计逃,不是欲躲避,也不是逃而未能避,而是义无反顾地冒矢前进。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变法维新,成为列强之一,甲午战争战败了中国,从此日本人往往轻视中国人,中国留学生走在东京街道,因为辫子,常常遭到日本少年的辱骂。就在鲁迅断发之时,弘文学院无理苛求中国留学生,经交涉无效,鲁迅等52名中国留学生齐声宣布退学,于3月28日集体出校,住进旅店半月之久。中国人如此受歧视,原因是中国太贫弱了,这恰恰激起青年鲁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崛起的强烈意愿。1902年3月26日,鲁迅从南京启程东行,同窗好友胡韵仙赠诗有“回天责任在君流”、“旧域江山几破碎,劝君更展济世才”等语,足见鲁迅救国救民之怀抱和同学们期许之重。鲁迅刚踏上日本土地,正值章太炎先生发起“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鲁迅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①,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迅速成为激烈的革命派,同学们钦佩地赞扬:“斯诚越人也,有卧薪尝胆之遗风。”②“灵台无计逃神矢”正是鲁迅思想境况真实的写照。
风雨如磐句,喻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苦难不堪。满清入关统治中国,政治极端昏庸腐败,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宰割瓜分中国。1901年9月 《辛丑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巨额赔款使大量 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经济破产,广大民众更加贫困痛苦,亡国灭种的惨祸已迫在眉睫,随着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开展,满清政府的镇压也更加严酷。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和处境,也正是 “风雨如磐” 的实际所指。
“寄意寒星”句,表现了鲁迅寂寞无诉的情怀。鲁迅诗作于三月底四月初,日本东京春寒料峭,故云寒星。1903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形势空前大好的一年,这年春天,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界革命气势尤为高涨昂扬,一千多留学生元旦在锦辉馆举行的团拜大会,开成了激列反清革命的大会。但鲁迅当时所思考探索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反清革命。他一方面满腔热忱地参加革命活动,另一方面,又“苦思救国之道”。往往思索,革命必反清,但反清以后,如何治国呢?如何挽救麻木不仁的大众呢?他非常看重民族性,认为倘若民族性不改造,即使革命成功,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救治,执着地探讨中国民族性的缺点,探讨“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③,鲁迅认为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荃不察,用屈原《离骚》“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以喻四万万国民同胞仍然沉沉酣睡,正如当时别的革命诗人所吟 “国民长醉”、“众生尚酣睡”。鲁迅只得寄意天上的寒星,诉说国民同胞仍未觉醒,未能察识他的赤诚和心志,这是令鲁迅多么痛心的悲哀啊!
轩辕,即黄帝,史籍所载中华民族的先祖,清末言黄帝喻反清革命。荐、祭献。据《礼记·祭志》记载,祭祀黄帝的仪式从舜帝就开始了,以后历代相传,以示代表中华正统。在典礼上君主亲执鸾刀,割开牺牲(牛的耳,或直刺其心,以盏取血相奉献,牺牲的身体也或烹或焚以奉)。鲁迅表示自己愿为牺牲血荐黄帝,含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为了革命需要不惜一死相拚以报民族,另一方面准备、并决心以毕生坚韧的奋斗来拯救国家民族、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三十年代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告白,是和这一脉相承的。
许寿裳先生于鲁迅逝世后将 《自题小像》公诸于世,其《怀旧》诠释说;“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④这诠释是正确理解此诗的钥匙。
这首诗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中多用古人和西洋典故,而又能翻出新意。“神矢”、“荃不察”、“血荐轩辕”诸典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机融合,化为一体,表达了新的思想、新的时代内容,而无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弊病。全诗仅四句,但层次跌宕,大落大起,蓄势极深,势发极烈,读来动人心魄,感人心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出语不凡,雄健利落,足现青年学子爱国至深至热之情。第二句“风雨如磐暗故园”极言祖国悲惨危殆之现状,紧紧承接首句,却又是一个大转折,在诗势上是一个大跌落,恰好使头两句诗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的感人力量。第三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诗人在异国,寂寞无诉,国内四万万同胞又皆昏昧沉睡,无人察识,只好将满腔赤诚倾付与天上的寒星,这又是一跌。至此,诗势已经跌降到了极低之处,然而,在诗势跌降的同时也在积蓄起势,诗势跌降到了极限,诗势也就蕴蓄到了极限,表面上看来似乎无可奈何之时,突然如山洪溃坝,如火山爆发,一声震雷:“我以我血荐轩辕!”绝望之中,闪现出民族希望之光!这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圣誓言,显示出青年诗人伟大的心志和坚毅的气魄,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情冲击力量。
确如许寿裳所说:“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比……三十余年来,刻苦奋斗以至于死,完全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一息尚存,不容稍懈,真是实践了他三十五年前所做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诗句!”⑤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