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鲁迅

鲁迅《送灶日漫笔》原文、注释和赏析

2020-03-20 11:19:14

  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今之君子往往讳言吃饭,尤其是请吃饭。那自然是无足怪的,的确不大好听。只是北京的饭店那么多,饭局那么多,莫非都在食蛤蜊,谈风月,“酒酣耳热而歌呜呜”么?不尽然的,的确也有许多“公论”从这些地方播种,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但我的意见,却以为还是酒后的公论有情。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况且中国是一向重情面的。何谓情面?明朝就有人解释过,曰:“情面者,面情之谓也。”自然不知道他说什么,但也就可以懂得他说什么。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然而,倘以为那是真正老牌的公论,却一定上当,——但这也不能独归罪于公论家,社会上风行请吃饭而讳言请吃饭,使人们不得不虚假,那自然也应该分任其咎的。

  记得好几年前,是“兵谏”之后,有枪阶级专喜欢在天津会议的时候,有一个青年愤愤地告诉我道:他们那里是会议呢,在酒席上,在赌桌上,带着说几句就决定了。他就是受了“公论不发源于酒饭说”之骗的一个,所以永远是愤然,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会出现呢,或者竟许到三九二五年。

  然而不以酒饭为重的老实人,却是的确也有的,要不然,中国自然还要坏。有些会议,从午后二时起,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一直到七八点,大家就无端觉得有些焦躁不安,脾气愈大了,议论愈纠纷了,章程愈渺茫了,虽说我们到讨论完毕后才散罢,但终于一哄而散,无结果。这就是轻视了吃饭的报应,六七点钟时分的焦躁不安,就是肚子对于本身和别人的警告,而大家误信了吃饭与讲公理无关的妖言,毫不瞅睬,所以肚子就使你演说也没精采,宣言也——连草稿都没有。

  但我并不说凡有一点事情,总得到什么太平湖饭店,撷英番菜馆之类里去开大宴;我于那些店里都没有股本,犯不上替他们来拉主顾,人们也不见得都有这么多的钱。我不过说,发议论和请吃饭,现在还是有关系的;请吃饭之于发议论,现在也还是有益处的;虽然,这也是人情之常,无足深怪的。

  顺便还要给热心而老实的青年们进一个忠告,就是没酒没饭的开会,时候不要开得太长,倘若时候已晚了,那么,买几个烧饼来吃了再说。这么一办,总可以比空着肚子的讨论容易有结果,容易得收场。

  胶牙饧的强硬办法,用在灶君身上我不管它怎样,用之于活人是不大好的。倘是活人,莫妙于给他醉饱一次,使他自己不开口,却不是胶住他。中国人对人的手段颇高明,对鬼神却总有些特别,二十三夜的捉弄灶君即其一例,但说起来也奇怪,灶君竟至于到了现在,还仿佛没有省悟似的。

  道士们的对付“三尸神”,可是更利害了。我也没有做过道士,详细是不知道的,但据“耳食之言”,则道士们以为人身中有三尸神,到有一日,便乘人熟睡时,偷偷地上天去奏本身的过恶。这实在是人体本身中的奸细,《封神传演义》常说的“三尸神暴躁,七窍生烟”的三尸神,也就是这东西。但据说要抵制他却不难,因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有一定的,只要这一日不睡觉,他便无隙可乘,只好将过恶都放在肚子里,再看明年的机会了。连胶牙饧都没得吃,他实在比灶君还不幸,值得同情。

  三尸神不上天,罪状都放在肚子里;灶君虽上天,满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说了一通,又下来子。对于下界的情形,玉皇太帝一点也听不懂,一点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今年当然还是一切照旧,天下太平。

  我们中国人对于鬼神也有这样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虽然敬信鬼神; 却以为鬼神总比人们傻,所以就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他。至于对人,那自然是不同的了,但还是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只是不肯说;你一说,据说你就是卑视了他了。诚然,自以为看穿了的话,有时也的确反不免于浅薄。

  二月五日。

  【析】 民间中广为流传的以夏历12月24日为灶神升天日子的习俗,与其说表现了中国百姓敬鬼神的心理,倒不如说是表现出中国百姓对鬼神的一种机智愚弄的态度。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心态,或者说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现象。由此联想而来,中国人对鬼神既然如此,那么对待人情世故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于是,在鲁迅的杂文《送灶日漫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幅情景的真实画面。这其中,国人特殊的心态,劣根性,以及带有普遍性质的社会现象,都一幕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因此,着意描绘人情世态的虚伪,揭露国人丑恶的劣根性,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然而,这种描绘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一些现象的评述上,而着重是在本质上进行开掘。文章描绘这种现象,最突出的艺术方式就是采用“比兴”联想的手法,从纷繁的现象入手,深入到本质特征中开掘,从而反映出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在文章中,首先借对送灶日民间送灶神升天习俗的描绘,着重表现百姓对灶神的两重态度:既敬之又愚弄之,进而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人情世故的种种现象,例如文章中所揭露的饭余酒后的所谓“宏论”、“公论”现象,“社会上风行请吃饭而讳言请吃饭,使人们不得不虚假”的现象,会议空谈,毫无结果,一哄而散的现象,如此等等,都是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上,对这些现象作出了本质的概括,使人不得不去严肃认真的思考这些现象: 既然中国人对付鬼神也是抱着 “敬之而又愚弄之”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这种方式,又何尝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呢?饭余酒后的宏论、公论,会上空谈,毫无结果,一哄而散,“风行请吃饭而讳言请吃饭”等等,都充分地反映出那种对付鬼神“敬之愚弄之”的手法、态度和方式。这仍然是一种丑恶的国民劣根性,它所表现的正是一种虚伪的人情世态现象。所以,通过“比兴”联想的艺术方式,就使文章在谈论国人对付鬼神的态度方式中,为进而联系到现实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相类似的现象,并加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契机。这可谓是鲁迅的匠心独运。

  鲁迅曾经猛烈地抨击国人“瞒”和“骗”的文化心理特征,指出在“瞒”和“骗”这条奇妙的逃路上,一天天的自满即一天天的灭亡。其实,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上来看,所揭露的又何尝不是“瞒”和“骗”呢?用“敬之愚之”的方式对付鬼神,是“瞒”和“骗”;而对待人情世故,采用所谓的 “公论” 等等,则也是“瞒”和“骗”,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所以,鲁迅文章的结尾,也就深刻地指出:“我们中国人虽然敬信鬼神;却以为鬼神总比人们傻,所以就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他。至于对人,那自然是不同的了,但还是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只是不肯说”。应该说,这段精辟的论述,也正是文章中心议题的深刻寓意所在。

  字数:2877

  作者:黄健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71-472页.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