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作品移动版

经典文学作品 > 作品 >

傅斯年

傅斯年人物介绍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傅斯年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 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傅斯年还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台北病逝, 享年54岁。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傅斯年

傅斯年

人生经历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宣统元年(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民国五年(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民国七年(1918年)夏,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傅斯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傅斯年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品推荐

    傅斯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