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长期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下,伸长了手要摘取胜利的果实,悍然于1946年7月发动内战,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由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我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不仅在各解放区战场上痛击了来犯之敌,而且自1947年7月起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开始实施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我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一百五十余万,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惨败之余,国民党政府一面玩弄“和平谈判”的阴谋以苟延残喘;一面收拾残部,编练新军,准备反扑。当时,国内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分子在帝国主义者的指使下,胡说什么“穷兵黩武总要不得”,吁请我党接受国民党提出的假“和平”;国外一些同志和好心的朋友也反对我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担心这样会导致帝国主义者出兵干涉,引起新的世界大战。在这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于1949年元旦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召。鉴于国民党政府最终拒绝按照我党提出的条件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我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天堑,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敌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之久的千里江防,并乘胜向前推进。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毛泽东在北平香山收到这一重大捷报后,心情振奋,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中央军委还将这首诗用电报发往前线,大大地鼓舞了全军指战员的斗志。
【注释】
〔钟山句〕钟山,在南京东郊。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共有三座山峰。主峰海拔448米。山势险峻,蜿蜒如龙。因多紫页岩层,在阳光映照下,远望去浮金耀紫,故亦名紫金山。苍黄,同“仓皇”,形容急遽。用如状语,状“风雨”之“起”。
〔百万句〕雄师,强大的军队。以上二句是说,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兵一举跨越长江天堑,变故来得如此突然,犹如钟山风雨倏忽而起,令国民党统治集团手足无措。
〔虎踞句〕虎踞龙盘,《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州郡部》二《叙京都》下引晋代张勃《吴录》记载,东汉末年,诸葛亮赞秣陵(即今南京)山阜之雄壮,有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后人提及南京山川形势,多用此语。踞,蹲坐。盘,蜷伏。今胜昔,《南史》卷五五《李膺传》记载,梁武帝问曰:“今李膺何如昔李膺?”(按东汉时亦有一李膺。)膺对曰:“今胜昔。”按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曰:“虎踞龙蟠(同‘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曰:“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皆谓历史上的南京今不如昔。本篇则反其意,讴歌南京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后,获得了新生,今非昔比。
〔天翻句〕天翻地覆,喻指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唐代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曰:“天翻地覆谁得知?”慨而慷,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重大胜利令人激动。按三国魏时曹操《短歌行》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晋代左思《杂诗》曰:“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唐代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曰:“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皆有忧患感慨之意。本篇“慨而慷”云云,虽主于兴奋,然而似亦有感叹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的意思。
〔宜将句〕宜将,应以。剩勇,即“馀勇”。《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春秋时,齐、晋鞌之战前,齐军将领高固曾闯入晋军,举石掷人,擒获晋军武士,夺其战车乘之,又连根拔起一棵桑树系于车后,返回齐军营地炫耀示威道:“欲勇者贾余馀勇!”意即我还有未用完的勇武可以出售,谁想要,就赶快来买。追穷寇,《孙子》卷七《军争》篇曰:“穷寇勿迫。”《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记载,王国反汉,率军围攻陈仓,久攻不下,遂解围退去。汉将皇甫嵩想要追击,董卓谏止他说:“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唐代李贤注说“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二句出于《司马兵法》。本篇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对于败逃的国民党军必须穷追不舍,予以全歼。
〔不可句〕沽名,指猎取虚名。沽,买。霸王,指项羽(前232—前202)。他出身于楚国贵族,秦朝末年起兵反秦,在巨鹿之战中摧毁了秦军的主力,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秦亡之初,他的军事实力最强,本有可能消灭潜在的对手刘邦,但他却听信项伯之言,为了博取一个“义”的名声,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后来,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在楚汉战争中,又与刘邦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不料他刚罢兵东归,刘邦的汉军便背约越过鸿沟来追击,他反遭其害,落了个全军覆没、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详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按我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国际国内都有人建议我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说我党不如此就不够伟大。以上二句,亦针对这些议论而发。
〔天若句〕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句〕正道,正确的法则。沧桑,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载,女仙麻姑自称“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人用此典故,有易“东海”为“沧海”者(沧,水青色)。如唐储光羲《献八舅东归》诗曰:“沧海成桑田。”又省作“沧桑”。以上二句是说,天是无情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的正确法则就是在巨大的变革中前进,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黄”、“江”、“慷”、“王”、“桑”。按诗韵,“江”字属上平声“三江”,其他韵脚字则属下平声“七阳”,本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从宽用韵,邻部通叶;也可以说是用今韵取叶。
【鉴赏】
伟大的变革,孕育史诗的题材;
伟大的时代,产生诗坛的天才。
这是文学史上规律性的现象。我们读毛泽东这首七律诗,又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首七律,既是一篇纪实的光辉革命史传,又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与历史哲理,显示出毛泽东独步当今诗坛的天份才华。
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有声,有色,有威,有力,十分形象地记述了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十四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百万雄师”点出人民解放军兵强马壮,斗志昂扬,在数量和气势上绝对压倒敌方。“过”字,势如破竹,蕴含着雷霆万钧之力,表明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三个月的“千里江防”,在短时间内即被我军摧毁,他们妄图“划江而治”,偏安江左的黄粱梦,随之彻底破灭。长江虽有“天堑”之称,但我军却是一跃而“过”,作为统帅的毛泽东指挥若定的潇洒风度跃然纸上,真可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喜欢用动词“过”字,如“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等等。相比之下,这里的“过”字,更见雄姿,更具力度。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再现了南京解放时群情激动的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兴奋和感慨。南京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变。南京的解放,不仅宣告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也宣告了旧中国长期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命运彻底结束,祖国将从此而新生。对此,诗人怎能不激动呢?“今胜昔”三字的感情色彩极为强烈,它是对旧历史的批判和否定,更是对新时代的憧憬与讴歌。人民当家作主,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还有比这更重大的天翻地覆吗?这一联,抚千年历史于一瞬,挫沧桑巨变于笔端,格局恢宏,笔势威猛。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全诗的中心,是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作的哲理性反思。毛泽东作为正义之师的统帅,在南京解放后,再一次重申了我人民解放军的既定战略方针:对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残军,必须彻底追剿、消灭,中国一定要统一!在我军渡江前,国民党政府曾发出求和声明。国内有些人被战犯求和假象所迷惑,又怕美国出兵干涉,于是鼓吹南北分治。国外的朋友,也不相信我党会取胜,劝说我们与国民党言和。毛泽东敏锐地识破南京政府求和的阴谋,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现在,南京解放了,实践证明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诗人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迫”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同“剩勇”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我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灭“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诗人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人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醒,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使它成了诗坛上的不朽名句,又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传神结晶。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诗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全诗作的富有哲理的概括性总结。前句直接从李贺的诗句中引出,但赋予了新的意义。毛泽东一反其苍凉格调,认为“天”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会像人类一样会衰老。“天”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下句作了强有力的回答:“人间正道是沧桑。”新生的必定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必将取代落后的,这就是天之正道!而南京的解放,正是历史的必然,正是人间的正道!这样,毛泽东就把解放南京这一历史事件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认识,从哲学意义上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一句是“诗眼”,体现了整首诗的主旨所在。它闪耀着历史的智慧之光,具有史诗哲理的崇高美,庄严美;它又喷发着天才的绝唱之情,具有独步千古的形象美,理性美!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