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国现当代世俗生活的诗化浸染》
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种种现象受制于历史发展、环境变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更主要的是受到社会文化主流的影响。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彩绚丽,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敦厚丰硕。而作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创造、物质生活以及任何充满诗意的浪漫成份,都沿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潮发展,并结合中国特色嬗变,形成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一)毛泽东诗词,成为中国人民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向标
毛泽东诗词,具有极明确的社会指向性,影响着整个社会思考的热点和关注的中心。尤其是毛泽东诗词大都于1957年、1958年、1962年、1963年发表,中国民众正投身于“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严肃氛围里寻求“最高指示”,因而毛泽东诗词的每一次发表,都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头等大事。《诗刊》创刊号、《人民日报》1964年1月1日头版,莫不以集束刊登毛泽东诗词而引人注目,而对其具体篇目的学习、研究,更是以“诗眼”为“由头”、“借题发挥”。这既是对诗词的探讨,更是对革命建设实践的探讨。例如:1961年9月30日《宁夏日报》刊载了毛泽东手书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并在词后面加了一个《编者注》,此外还刊出了以《毛主席走过的地方》为题的专页,介绍六盘山的各项情况。1961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毛泽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写的此词手稿,后附报纸编者所加按语。至于《七律二首·送瘟神》一诗,毛泽东本人有一个说明:“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当时(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是特写《第一面红旗》,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同时在《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的社论中指出:“消灭血吸虫病是场关系到改变千百万群众生活、生活习惯的艰巨任务”。“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下,消灭血吸虫病就有更加迫切的重要意义。”同年10月3日,正式发表了这两首诗,同时还影印了毛泽东的手稿。毛泽东诗词中所提到的事物、表露出的感情、透露出的精神莫不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热点、工作的重点和各条战线学习的依据。
(二)毛泽东诗词推动了诗词创作,带动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
《蝶恋花·答李淑一》经毛泽东同意,首先在湖南师院院刊上发表。《文汇报》、《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都予转载。后来,据之而成的舞蹈、曲艺、绘画、音乐、雕塑等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成为传统的保留节目。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曾经是经久不衰、轰动异常的节目,其反映红军长征这一段光荣历史时,就多次吟唱《七律·长征》,并配以相应的音乐、舞蹈、布景、灯光,使这首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篇广为流传。在绘画题材选择、革命史展览陈列、语文课本讲解等等之中,处处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意的流露。至于写作中引用毛泽东诗词,对联、春联书写毛泽东诗词、各种报刊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为标题,甚至不少在社会上流传广久的口号、标语等就是毛泽东的诗句,往往更多,简直构成了一种时代风尚。
在毛泽东诗词影响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可以《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为例。南京大学红四联编的《毛主席诗词学习》一书曾有文最后这样说:“毛主席的这首诗,如震天动地的号角,唤起了亿万被压迫的妇女。非洲妇女觉醒了,她们一手拿锹,一手拿枪,把美帝国主义打得焦头烂额。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拿起枪杆之日,便是帝国主义灭亡之时。”这明显带有时代烙印的鉴赏文字我们可暂时不去评论,但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由此诗意出发的或产生的相关事件、事物,则实实在在地影响、产生了一系列艺术成果。例如《海岛女民兵》一剧的公演、《红色娘子军》所唤起人民的美好激情,《洪湖赤卫队》所塑造的女党代表,《海霞》中的主人公等等,都受“中华儿女多奇志”诗意的激发。至于“不爱红装爱武装”,更是成了当时妇女一身蓝、一身灰、一身黑服饰的心理慰藉。一些反映女同志生活的画像、照片、文字,更是极尽“飒爽英姿”之能,甚至到大寨“铁姑娘”登场时,更是染尽“曙光初照演兵场”的风采。
(三)毛泽东诗词,不仅是精神领会,生活方式的简单摹画,而且衍化为各种物质形态,在社会中有着它独特的附着物
一贯重视诗书画同源的毛泽东,其诗词一发表,就会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留传下来、生发开去,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翻阅解放后出版的有关毛泽东诗词鉴赏、论述的书,在开卷之前大都有几幅毛泽东亲笔书写其诗词的影印件。甚至还有将毛泽东诗词书法专门汇成一册的作品集。也有专供读者学习、练字用的毛泽东诗词字帖,包括毛笔字的和钢笔字的。在毛泽东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或在其诗词描写到的地方,人们往往勒石立碑,书上毛泽东诗词,甚至在一些宣传画、大屏风、长廊之上,也随处可见。而以其诗意为画的更多。在日常生活用品之上,其附着物也多。如一些茶壶、茶杯上刻着,在纸扇等工艺品上画着,在手帕、枕巾上绣着,在文具盒书包上染着,在邮票、代币卷等票证上印着。凡此种种,每一样都存于我们生活之中,成为历史的画像,文化的景观,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是中华各族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诗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