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②,望断南飞雁③。不到长城非好汉④,屈指行程二万⑤。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⑥。今日长缨在手⑦,何时缚住苍龙⑧?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是陕北、陇中两高原之间的界山,渭水和泾水的分水岭。山呈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境内,海拔2928米。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 ②天高云淡,宋代僧仲殊《减字木兰花》词曰:“云淡天高秋夜月。”(见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引宋代吴曾《复斋漫录》)。 ③望断,望尽、望极。南飞雁,晋代潘岳《秋兴赋》曰:“雁飘飘而南飞。”唐代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诗曰:“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宋代秦观《调笑令》词十首其一《王昭君》曰:“目断征鸿南去。”陈深《济南赵君成南使,羁留三纪得还。其犹子录其遗事求诗,为赋一绝》曰:“年年望断雁南征。”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尚有部分同志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又,红二、六军团此时正在南方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等已南下川康边境。本句中包含着对他们以及南方原苏区人民的关切之情。 ④长城,红军此时前赴的目的地陕北,北临长城。 ⑤“屈指”句,谓扳着手指计算,长征中走过的路已有两万华里之多了。宋代陈造《赤口滩》诗曰:“路可屈指计。”是计未行之路,言其无多;本篇则计已行之路,言其漫长。 ⑥“六盘山上”二句,谓红旗在六盘山高峰上迎着秋风随意舒卷。 ⑦长缨,见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篇“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句注文。 ⑧ 苍龙,喻指以蒋介石为总头目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道:“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而不是日。”按“苍龙”一词,义项甚多。《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曰:“东宫苍龙。”唐司马贞《索隐》引汉代《春秋》类纬书《文耀钩》曰:“东宫苍帝,其精为龙。”取此义,可通,因为国民党政府设于南京,正在东方。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曰:“仓龙癸酉。”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义,亦可通,因为太岁系凶神恶煞,而蒋介石集团正是凶恶的敌人。原文取喻,含蕴甚丰,似不必执一求之。以上二句,句格近于宋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词曰:“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赏析】
这首《清平乐》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翻越最后一座天险时写就的作品。词作上下阕均是先景而情、再抒其志,纵横开阖,气象万千,将六盘山壮阔伟丽的景象与作者心中的豪迈情怀成功地联系起来,相得益彰。
开首一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意义丰富。它首先传达了作者经历千难万险、突出重围之后的休憩状态。此时的毛泽东已经率部登上了六盘山顶,摆脱了围追堵截的敌军,也骗过了重兵把守西安的胡宗南部,前面不远的地方,陕北苏区已隐约可见。因此,六盘山顶的壮阔和平静及作者内心的平适及舒坦,这时有着最深的契合;“天高云淡”正体现了这种内心情绪的舒缓。然而,这种舒缓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庆幸的心理的表现,它蕴含着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从“望断南飞雁”,可看出诗人正迎着长风、极目远眺,一种俯瞰山河、高接天穹的姿态跃然纸上,这表明诗人之志丝毫没有受到长征艰辛困苦的影响;走出包围圈的毛泽东正在静静地体味着这片山河,胸中依然充满着博大的理想。同时,“望断南飞雁”还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大雁南飞与红军北上,是一个直接的比照,但这一比照实际上表现的是红军与国民党部队的战略周旋。1935年9月,毛泽东率红军主力翻越了岷山,来到甘肃南部宕昌县的小镇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及周恩来得知陕北地区还有几支红军部队,那里还有红色根据地。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把陕北作为中央红军挺进的方向和未来的根据地。而蒋介石认为红军既然已经突破腊子口,可能会向天水进军,威胁西安,就派遣胡宗南等部集中兵力镇守天水一线,以防红军东进,这一兵力部署恰恰失算,使红军得以从容地翻越六盘山,北上而去。这是两军战略思路上的一次不见面的斗争。红军的战略转移出乎蒋介石的预料。因此,“望断南飞雁”一句所蕴含的深意是太多了:有平静休憩时刻对自然的观赏,有容大好河山于内心的博大胸襟,有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
上阕第二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则笔锋一转,诗人从片刻的休憩与平静中恢复了昂扬的斗志,将红军的艰险长征比作一次旅行,一次登临长城的旅行。确实,长城关口就在前方苏区。诗人以长城这个古代沙场征战、英雄气概的象征作为登临目标,给自己和全军将士在疲惫、休憩之后举行了精神洗礼。因为,这样的描写使长征不再是一次被动的转移,而变为勇士们登临怀古的诗意之行,这种登临怀古因为具有战争背景,而能够使历史记忆与现实革命产生共鸣,能够让红军将士们体验到历代豪杰的尚武精神和壮烈牺牲之义。所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既彰显出了登临长城路途之险,抒发了一路走来的痛楚,又使人在对历史的回忆中增强自身的英雄气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屈指行程二万”,更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不以为然的豪迈,多少困难艰险仿佛都在弹指间消失。诗人的大气跃然纸上,这同样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升华。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猛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文章作者:王毅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