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原文、注释及赏析

2021-01-18 15:37:25

  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①》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③。早已森严壁垒④,更加众志成城⑤。黄洋界上炮声隆⑥,报道敌军宵遁⑦。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井冈山,在江西、湖南两省边境,跨井冈山市和永新、遂川、炎陵等县,属罗霄山脉万洋山北段。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势雄伟险峻,其中多盆地。 ②鼓角,指红军的战鼓、军号声。角,古代军号以牛角为之,这里是沿用旧称。相闻,谓听得见。 ③我,指我井冈山根据地的军民。自,语助辞,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岿然不动,《孙子·军争》篇曰:“不动如山。”旧题三国魏曹操注曰:“守也。”唐代杜牧注曰:“闭壁屹然,不可摇动也。”岿然,形容高峻挺立。 ④“早已”句,谓我根据地军民早已作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严阵以待敢于来犯之敌。森严壁垒,宋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诗曰:“百神森壁垒。”森严,整饬、严整,这里用如动词。壁垒,古代军营的围墙。这里借指防御工事。 ⑤加,加上,加以。众志成城,《国语》卷三《周语下》载伶州鸠引谚语曰:“众心成城。”三国吴韦昭注曰:“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又,《艺文类聚》卷六三《居处部》三《城》引汉代应劭《风俗通》曰:“众心成城。俗说曰:众人同心者,可共筑起一城。”词中形容我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构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⑥黄洋界,是江西宁冈和湖南炎陵县通往井冈山区的要隘,在井冈山区西北部。海拔1343米。两侧为深谷、峭壁,为当时井冈山根据地五大哨口中最险峻的一处,距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茨坪约17公里。隆,轰响。 ⑦报道,谓有人报告说。宵遁,乘着夜晚悄悄逃跑。南朝宋傅亮《宋公九锡册文》曰:“狡寇穷衄,丧旗宵遁。”《晋书》卷七九《谢玄传》载,谢玄率东晋军与前秦苻坚军决战于淝水,前秦军溃败,“余众弃甲宵遁”。按黄洋界保卫战中,敌军多次密集冲锋,皆被我红军击退。下午,红军从茨坪运来主力部队留下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出其不意地向敌军轰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火药受潮而未能打响,第三发则在敌群中开了花。敌军以为我红军大队已回到井冈山,遂连夜撤逃。以上二句,即记此事。

  【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最早披露于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在纪念党的生日的特刊上所刊载的蒋锡金《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一文之中。正式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广为传诵的一首人民革命战争的颂歌。在井冈山革命道路光辉史诗中,这首《西江月》,以小令的形式,抒写出了讴歌“工农武装割据”胜利的最强音。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计划,到农村去,罗霄山脉是最适合的落脚点。上千名浴血奋战的起义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经过“三湾改编”,于10月27日到达井冈山茨坪。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分队伍进军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战略性的转折,当时得不到党中央高层领导的理解。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指责毛泽东犯了“完全违背中央策略”的“军事投机的错误”,开除了毛泽东所担任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12月党中央组织发动的广州武装暴动失败。紧接着国民党在12月发布了通缉毛泽东的命令,并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毛泽东在十分严峻的困境中苦斗。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留下的一部分部队和湘南农军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

  《西江月·井冈山》词虽以“井冈山”为题,实际上抒写的是黄洋界保卫战这一战役,如何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获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1928年8月30日,敌湘军吴尚部和赣军王均部四个团,乘红军主力还在赣西南之际,攻袭井冈山。红军守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在黄洋界凭险抵御强敌,一天之内即击溃进犯之敌,保存了这个新生的革命根据地。9月毛泽东率军返回井冈山,欣闻黄洋界保卫战之经过,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讴歌红军军民胜利的词章。

  词的上阕写黄洋界保卫战中与敌严峻对峙的态势。敌军四个团分两路进犯井冈山,其中一路进攻黄洋界。毛泽东明察敌军的进军态势,在这首小令中,他首先渲染的不是敌军的来势汹汹,而是我军的严阵以待:“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明确地解释“‘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军”。“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孙子·军争》)无论山下山上,红军的旗帜可见,战斗的鼓角相闻,这是互文笔法。诗人有如这场保卫战的指挥者,以位居山腰的视角,展示了山下、山上的军民同仇敌忾、踊跃迎战的形势。诗人并没有实际参加这次保卫战,他在词中借用了“旌旗在望”、“鼓角相闻”这些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战地意象,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战地紧张气氛的内心体验。“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艺术夸张的笔法。虽然黄洋界保卫战中敌众我寡,敌军并未能采取重重包围的战术;不过,当年新生的井冈山根据地,毕竟是处于反动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我自岿然不动”,以一言极写坚守阵地的红军藐视来犯之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词的下阕正面写黄洋界保卫战如何获得胜利。词的过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一对偶句,高度概括了红军军民何以能够岿然不动、力克强敌。红军之所以能够获取这一胜利,绝非仅凭天险、偶然侥幸,他们早在黄洋界等重要哨口修筑了完备、严整的防御工事,同时,井冈山军民更是做好了万众一心团结御敌的战前动员。毛泽东曾经热情洋溢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道路中形成的人民战争之核心理念:“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这首词中,诗人没有正面铺叙保卫战的过程,更没有渲染战场攻守双方激战的场面,却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两句为全词作结。8月30日上午,进犯之敌向黄洋界发起了三次猛攻,都被红军击退。下午,敌军再次进攻,红军调来了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其中一发炮弹击中敌群,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乘夜仓皇撤回酃县(今湖南炎陵县)。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里所说的:“八月三十日井冈山一战,湘敌始退往酃县,赣敌仍盘踞各县城及大部乡村。然而山区是敌人始终无法夺取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诗歌,一首小令,仅五十字之简约篇章,却能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这样的一场战役,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这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虽然是一首超小型的叙事诗,但纪实之中有言志,有抒情,有议论。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与《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政论长文,居然可以如此紧密地互文见义。在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全新革命战略的年代,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论思考熔铸到自己诗词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逻辑蕴涵着他在军旅征战之中的革命预见。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诗词的一个最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骨的特点。

  文章作者:商振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