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时间系统新辨
红学研究
以上论证了《红楼梦》第95回所隐藏的元春真实的去世年代1760年和“一逝三生(升)”的1735年到1745年,到1753年,再到1760年这样一个历史的年代序列,以此为坐标,根据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以顺推和逆推的方式“还原”120回故事的时间系统。
在“还原时间”背景的真实历史的过程之中,笔者将小说所描写的一些重要关卡与历史现实作了对比:
第27回,暗示当年“四月二十六日未时(13时~15时)交芒种”
——以古代历法节气计算方法推算,当年1736年6月5日“四月二十六日”,即交芒种节。
第11回,“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推算的背景时间为1745年12月22日,逢十一月三十日,子时冬至。
第28回,老太妃在清明前后薨逝,三月底或四月底前葬于孝慈县。
——按照推算的背景时间此年为1748年,乾隆十三年奉皇太后率妃嫔东巡山东,驻曲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留曲柄黄盖于孔府大成殿。(笔者按:至此时,历史始有曲柄黄金伞:“曲柄黄盖”)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于山东德州舟次,乾隆帝哀痛至极,兼程还京师,殡皇后于长春宫。乾隆帝辍朝九日,亲定大行皇后谥为“孝贤”。
第53回,“夏至在端午节前一天”;十月中旬交小雪;十二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除夕和元旦“朝贺”。
——按照推算的背景时间此年为1750年,芒种节比端午节早2天;十月二十四日交小雪;十二月只有29天,“腊月二十九”的次日是正月初一。
第95回,寅月立春,交卯年寅月,元春去世“虎兔相逢大梦归”,腊月十八日立春,交卯年寅月。
——按照推算的背景时间此年为1760年,乾隆纯贵妃四月十九日薨逝。
由小说情节与史实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有着映射关系,说明《红楼梦》的取材来源于历史生活的,并非全部虚构,也间接反映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气息。也说明作者的确是按照从1745年到1760年这样一段真实的年代来编织故事的,这个真实的年代以节气时令等细节隐藏在120回文本之中,同时又被作者用特殊节令等暗示出来。
由于这个真实年代的客观存在,引起了我们继续对时间背景的探索。
现在的问题是:贾宝玉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小说没有明确地写出来。对于其他重要人物,作者则明确地写出了出生的月份和日期,例如:
第2回:元春生日是“正月初一”;
第22回:薛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日”;
第26回: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日”;
第42回:巧姐生日是“七月初七日”;
第43回:王熙凤生日是“九月初二日”;
第62回:林黛玉和袭人的生日都是“二月十二日”;王夫人生日是“三月初一日”;
贾琏生日是“三月初九日”;
第70回:探春生日是“三月初二日”;
第71回:贾母生日是“八月初三日”
……
《红楼梦》作者惟独对于宝玉的生日遮遮掩掩,实在令人好奇。在上一章,我们考论了宝玉生日为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接下来继续讨论其历史的现实性,依然存在着复杂的问题。
4.1一石三生
第58回写到,在宝玉过生日之前的一段时间,“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第59回写到,清明后不久,“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再过一段时间,第62回:“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第63回,宝玉生日当天群芳开夜宴之前,林之孝家的带领几个管事的女人来查夜,林之孝家的对宝玉说:“如今天长夜短了,该早些睡。”由此可见,此年宝玉的生日芒种节在立夏之后。
第63回,宝玉生日的次日凌晨,贾敬为“守庚申”吞金服砂“烧胀而殁”,“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三日后便开丧破孝”。由此可见,“三日后便开丧破孝”其实是不能停放,五月“初九”就开丧破孝了。
因此这个“初四日” 卯时请(贾敬)灵柩进城,应是六月的“初四日”。因为老太妃是在当年清明节前去死,在偏宫中停尸祭奠21天,贾母等人送葬则是在立夏之前: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这样算来,送葬队伍在路上走了十来天,到了孝慈县之后又停了几天的灵,然后贾母等人打道回府,回程又走了十来天,贾母等人返回贾府时大约是在四月底——芒种前后几日。因“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时间21+10+10+3、5=43-48天,为近一个半月,所以就到了五月——所以文本说宝玉赶不上张道士“四月二十六日圣诞法事”了。
第64回贾敬灵柩初四日进城,供奠举哀完毕,几天后贾母等人就回来了。就在贾母回府的前一天,贾宝玉听雪雁说林黛玉在自己房中设案点香,他想:
“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这段文字明写的月份从上下文来看,不合理。贾母回府是在芒种节后,可是芒种节既不可能在六月,更不可能在七月。笔者推的在此回为1753年,应该是端午节前后。这显然是作者表达的虚构或省略。
第64回末和第65回初,贾琏是在贾敬死后的第二个月,“初三黄道吉日”偷娶尤二姐的;第68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也说“亲大爷的孝才五七,侄儿娶亲”。第65回尤三姐“嘲笑取乐”贾琏和贾珍时,尤二姐和贾琏已经“作了两个月夫妻”。至第66回贾琏前往平安州途中遇到薛蟠和柳湘莲,柳称“月中就进京”,将定下与尤三姐的亲事,“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由此看来,贾琏偷娶尤二姐是在“六月初三”,贾敬灵柩进城是在“六月初四”, 柳称“月中就进京”指的是七月。
根据本文对各回年代的推定,宝玉生日当年芒种节不可能是“四月二十六日”,譬如第27回: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在这一天,“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 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黛玉一个人在葬花。
第26回写到,“薛藩说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第28回生日当天午饭过后,冯紫英请贾宝玉、薛蟠,“还有许多唱曲儿的小厮并唱小旦的蒋玉菡、锦香院的妓女云儿”等人吃茶喝酒。宝玉回来后“一宿无话”。第二天即五月四日,宝玉醒来听袭人说“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第29回又折回写凤姐来到贾母处,也只是“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接着就是叙述五月初一贾母亲自去清虚观拈香为元春打平安醮的情节。由以上三回可知,五月初贾府上下完全没有给贾宝玉做生日庆贺的迹象,五月初三不是宝玉生日。按照笔者前面的考论,可知此回为1747年6月6日,四月二十九日芒种。
红学界一般还认为对于贾宝玉真实的出生日期,《红楼梦》第1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特征。文本第一回叙述“夏日永昼”、“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造历幻缘”。梦醒后,甄士隐抱着英莲去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回来时正好看见一僧一道在街头分手。读者自然明白,此时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已在警幻仙子那里“将蠢物交割清楚”,“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他们由此说,贾宝玉出生在这一天。在这里提到了一个特征时间:“过会”。
什么是“过会”呢?“过会”是民间旧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
据说,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内部以及民间都有重大影响的宫观、名山,有的还是某一教派的宗坛所在,所以在教内外都有极大的号召力。这些名山宫观中所供奉的神,能够吸引附近乃至于千里以外的信众、香客前来进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节日,以庙为中心,以敬奉该宫观的神仙、祖师等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祭祀、庆祝活动。所以这些庙会常常有不同的名称。有时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在庙会中,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有时也请专业的戏班来演酬神戏。比如,北京有所谓过会的习俗,就是在各庙会期间,演出各类曲艺、杂耍等。
但是陈林先生在考察论证这个特殊活动时又出现了“陈林现象”。他说:
药王庙会: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主要者有三:扁鹊、孙思邈和韦慈藏……
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四又记吴郡(今苏州市)药王诞日祭祀情况,曰:“(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医士备分烧香,骈集于洙泗巷之三皇庙,即医学也。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卢家巷亦有药王庙,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醴以祝嘏,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醵金演剧,谓之药王会。《中国道教·卷三》
之后,陈林就断然结论说,“甄士隐抱着英莲去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就是四月分的药王庙会。
这确实是“误读”,因为他混略第1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特征:“夏日永昼”。其实,甄士隐抱着英莲去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就是夏季六月。六月谓之“荷月”,又叫暑月、伏月。北京正是六月野荷生香的季节,所以京城消夏,多以赏荷为题。据介绍,以前什刹前海中间有道南北走向的长堤,正好将这片水域分为东西两部,沿长堤东面种植了各色荷花,岸边杨柳成行,在炎炎夏日的傍晚,微风阵阵,荷香扑面,景色宜人,吸引了京城人士前来纳凉。到了清末,这里已形成了市场的雏形。《春明采风志》中所描述的:
“什刹海,地安门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中忽设茶座,添各种玩艺及人景。”… …
据描述:
清末,每年夏季来临,京城里的人们便结伴,出东便门,在大通桥运河码头乘船,向东约三里,就到了二闸,也就是庆丰闸。据老人们回忆,原来在大通桥西南有一片莲藕荸荠塘,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就有人利用这里养种莲藕和荸荠,也有不少人来这里消夏游玩,后什刹海市场形成,这里的游人也日渐稀少。
六月,正是炎热的大暑天气。据神话传说,农历六月十三这天起,向人间施雨一事不专属龙王一人,凡海里的鱼兵虾将都可随时让人间下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到了雨季。京城里不论是养鱼的,还是卖鱼的,既怕雨水大,坑水外溢,冲跑鱼虾,双怕雨水小,断了溪流,造成死鱼。所以人们将这天定为“分龙兵”日。在天坛边上的金鱼池和高碑店等处的各大养鱼行业,都要举行祭祀龙王的盛典,在鱼坑沿支搭席棚,棚内设坛,供上纸扎的龙王神龛,邀集同业人员焚香祈祷,希望雨水适度。这天凡参祭者围在一起,吃一顿“白肉席”,再看上一场献神的堂会戏,在夕阳既下时,还有个热闹的“送驾”仪式,也就是送龙王。整个过程中既有各档香会表演,又有燃放鞭炮助威,最后参祭者还要一齐下跪三叩,仪式方告结束。
在六月,老北京有“祭老爷”的习俗,这里的“老爷”特指关公。尤其是明清时期,关公最受老北京人的崇拜,甚至被神化了,有一幅关帝庙的楹联是这样写的“汉封侯,魏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可见不论儒教、佛教、道教都把关公奉为神明。明清以后的北京城内,关帝庙的数量最多。据《京师乾隆地图》载,当时北京城专祀关帝和以祀关帝为中心的庙宇加起来,共有116座,成为庙宇之冠。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公的诞辰日,这天,各关帝庙内都要举办不同规模的法会,前门瓮城内的关帝庙香火最盛,一些地方戏班、花会也纷纷前来助兴,成为京城六月的一件盛大事。(《北京崇文图书馆》)
由此可见,“过会”是道教的祭祀、庆典活动,也是有各种各类的民间文艺活动。正因为“过会”有各类文艺活动,甄士隐才会抱着三岁的小女儿英莲到街前去“看那过会的热闹”—— 农历六月十三的举行祭祀龙王的盛典、还有六月二十四日“祭老爷”的习俗。
由此直接推证宝玉生日在具体的几月几日,就有点附会了。陈林先生此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循环论证第120回:
贾政进内谢了恩,圣上又降了好些旨意,又问起宝玉的事来。贾政据实回奏。圣上称奇,旨意说,宝玉的文章固是清奇,想他必是过来人,所以如此。若在朝中,可以进用。他既不敢受圣朝的爵位,便赏了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贾宝玉口口声声说要去做和尚,可是“文妙真人”分明是一个道号,“并且与道教神仙孙思邈的封号妙应真人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两人又都是不受圣朝的爵位。”最终目的是取证“正是为了暗示贾宝玉真实的出生日期就是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孙思邈)圣诞这一天。”
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看文本叙述。第29回写到,“八十多岁的人”张道士对贾母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笔者按:应为四月二十九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这个“遮天大王的圣诞”有无可能就是二十六日的某个节呢?
据《八蜀网》载文,在重庆秀山龙池、石堤一带至今还有苗族的“羊马节”,并介绍说:
羊马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重庆秀山龙池、石堤一带。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
此外,在我国历史上的各朝代中,不少地方都建有“药王庙”,广大民众对药王极为崇重,向有药王盛会之俗。譬如:
北山庙会始于清初,大概自兴建庙宇后就有了,严格地说,北山庙会有四种:“农历四月初八为如来佛诞辰,四月十八为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五月十三为关帝诞辰。由于如来佛诞辰和娘娘庙会的规模比较小,人们为了热闹又把关帝诞辰庙会与药王庙会放到一起举行,所以现在说起的北山庙会,一般仅指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
现在,一年一度的药王庙会,已成了吉林市传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节日”。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日,每逢庙会正日,北山公园便出现人头攒动、人流如潮的壮观景象,赶庙会的人常达二三十万人之多。从山顶俯视,只见近千米的上山路上,人流如潮,只有摩肩而不见接踵,恰似候机室的电梯徐徐上升,尤其是北山南侧的陡坡上,人流蜿如长蛇随山路起伏。
历史上,吉林庙会一直与辽宁大石桥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娘娘庙会并称为东北两大重要庙会,早在清代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北山庙会盛千山”之说。(《吉林旅游网》)
由此看来,甄士隐抱着英莲去街前所看的“过会”的热闹,可以是四月的“药王会”的盛况,也可以是六月或别的庙会。各地尊奉的药王不一样,有“北谓扁雀,南为孙思邈”之说。
根据文本陈述,再结合上章论述,虽然宝玉生于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丙辰四月二十六日庚寅日),原型为同年出生的乾隆六子永瑢,但是在红楼陈述时,标记过生的日子就有了三个:
一、 出生当年,1736年6月5日,阴历四月二十六日,21:25:01(戌时)交芒种节;
二、 1747年6月6日,阴历四月二十九日, 13:16(未时)交芒种节;
三、 1753年6月6日,阴历五月初五日, 00:04:52(子时)交芒种节。
此可谓“一石三生”也——当然都在“芒种节”这一天。已知宝玉的生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么1753年6月6日是否就是“庚申日”呢?1753年6月6日是芒种节又是“庚申日”。所以宝玉生日过的是芒种节,年年不同,当年是端午节——说明作者依此为准,表现对二十四节气的崇敬。
注:笔者还推测作者在草创之期,亦可能安排宝玉生日为端午节(逢交芒种节),譬如出生当年逢五月初五,而在第63回怡红院众艳为其过生日也在端午节,时间是1753年6月6日;而且在第27回饯花节时(查民俗无此节,猜想作者是仿宝玉参悟道禅杜撰一样,特意安排的),应为1736年四月二十六日逢芒种节,所以说了此日为尚古风俗“芒种节”。
由此推得,如果宝玉生于1734年6月6日端午节,从文本陈述,貌似亦合一个和谐的系统。但是,后来批阅纂作时考虑到宝玉的形象和寓意,黛玉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生日,安排宝玉生日为“饯花花王”,故意又改为生日四月二十六日生日的。暂时按下不论。此问题安排在下面论述中,探讨探春生日时再仔细考论。
4.2疑惑之可考
——巧姐儿生辰考:
120回<<红楼梦>>只有一处明确写到了巧姐的年龄。第117回写到:
“邢大舅、贾环和贾芸等人聚饮时说起凤姐和巧姐,席间有人问起巧姐的年龄和长相,贾蔷回答说:‘模样儿是好的很的,年纪也有十三四岁了。’”(第1601页)
按照此后我的《红楼十三月》推算,第117回当为1765--1766年,所以生于1750--1751年左右。又第42回写到,巧姐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日”(第577页),由此推论巧姐生于1750年8月8日(七月初七日)。凤姐生于1735年10月4日,大户小姐15岁“及笈”,之后嫁贾府生巧姐儿。巧姐儿生于1750年8月8日(乾隆15年七月初七日),逢2:38立秋日。
但是,在《红楼梦》第21回写到,此年正月,“巧姐儿”(有本子为大姐儿)出痘疹。张爱玲《红楼梦魇》认为创作前期凤姐有两个女儿,此回应是大姐儿,后期文本改为巧姐儿的。——按照前期文本陈述,刘姥姥一进贾府时说凤姐“不过20岁” ,推得元本本回此年为1735+20=1755年;此时大姐儿为5岁半——“大姐儿”应生于1750年左右。
但是到后来,凤姐就像这个年岁一直长不大(我按照后文《红楼十三月》推算,第21回当为1745年-1746年,凤姐在10岁不能生字);可能后期作者看到了人物之间岁数的问题,尽量让凤姐“趋近”大观园人物的年龄,故意把大姐儿去掉,才改的巧姐儿。所以,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起贾琏“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
附关于出“痘疹”的年岁资料:中国是水痘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七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约1.5亿人,每年新生儿约有2000万人,绝大部分属于易感人群。目前唯一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措施就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新华网吉林频道》2005年11月13日电)
——解谜探春生日:
在第2章探讨宝玉生日时,我们推测早本中,如果他生于(雍正12年)1734年6月6日端午芒种节,貌似也合乎系统时间。我们不妨考量一下下,如果把第5回的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理解为探春生日为清明时节,清明指代探春,看有矛盾否。
我们查万年历发现,从1720年—1745年,只有1734年4月5日清明节为三月初二日09:01交节;1737年清明节为三月初六 ;1742年4月5日 清明节为三月初一 ;1740年4月5日为三月初八。其余差距太大了。
从别的回目叙述看来,《红楼梦》文本反复说,宝玉称呼探春为“探妹妹”,可见其年龄要比宝玉小。所以按照后来的定稿,探春她的生日必定在宝玉的生日1736年6月5日之后。
查万年历,我发现1735—1745年,三月初三与清明节趋进的一年,也只有1737年清明节为三月初六 ;1742年4月5日 清明节为三月初一 ;1740年4月5日为三月初八,其余差距太大了。所以,最佳选择为1737年4月5日,只能推论初六疑为初二的误写或过录之误了。所以我们综合系统要求,只能推论作者安排宝玉的生日1736年6月5日,探春生日1737年4月5日。
但是,探春生日是不是理解为清明时节呢?如果宝玉生日为1734年6月5日端午节,探春生日为1734年4月5日(雍正12年三月初二日清明节),似乎更合乎文本第49回所要表达的意思:“凤姐儿、迎春、宝钗为3个同年;宝玉、探春、湘云、李纹宝琴、邢岫烟5个同岁;黛玉、惜春、李绮3个同年。”而且第102回探春出嫁也在宝玉结婚之前呢。
看起来,《红楼梦》第49回确是作者定稿,探春生日为1734年三月初二日的。但是这样探春要大几个月,是否就违背了《红楼梦》文本的叙述意图呢?我们可以说,“姐姐妹妹”的称呼形式,基本上是当不得真的,是有先例可以援引证明。
先例之一、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正说着,忽听得唿喇喇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停了一回儿,又透过一阵清香来。众人闻着,都说道:“这是何处来的香风?这象什么香?”黛玉道:“好象木樨香。”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 黛玉笑道:“原是啊,不然怎么不竟说是桂花香只说似乎象呢。”湘云道:“三姐姐,你也别说,你可记得‘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在南边,正是晚桂开的时候了。你只没有见过罢了,等你明日到南边去的时候,你自然也就知道了。”探春笑道:“我有什么事到南边去? 况且这个也是我早知道的,不用你们说嘴。”李纹李绮只抿着嘴儿笑。
黛玉道:“妹妹, 这可说不齐。俗语说,‘人是地行仙’,今日在这里,明日就不知在那里。譬如我,原是南边人,怎么到了这里呢?”湘云拍着手笑道:“今儿三姐姐可叫林姐姐问住了。不但林姐姐是南边人到这里,就是我们这几个人就不同。也有本来是北边的;也有根子是南边,生长在北边的;也有生长在南边,到这北边的,今儿大家都凑在一处。可见人总有一个定数,大凡地和人总是各自有缘分的。”众人听了都点头,探春也只是笑。又说了一会子闲话儿,大家散出。黛玉送到门口,大家都说:“你身上才好些,别出来了,看着了风。”
文本中前后系统文本多次明确陈述应为“林妹妹”的,而探春还称呼林黛玉为“林姐姐”呢。所以推论“姐姐妹妹”的形式好象是套话了,不那么顶真的。
先例之二、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庚辰双行夹批:是贾母眼中之见、心内之想。】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庚辰侧批:明明不叫人说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庚辰双行夹批:宝钗如此。】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庚辰双行夹批:不敢少。】史湘云接着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庚辰侧批:事无不可对人言。】【庚辰双行夹批: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庚辰眉批:湘云探春二卿,正“事无不可对人言”芳性。丁亥夏。 笏叟。】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程本、甲戌、己卯、庚、戚本均同)
小说文本在第20回和第32回已经是“林姐姐”了。但是,张爱玲在《红楼梦魇:四详红楼梦<改写与遗稿>》中说: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一笑。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庚、戚本同 。看来早本湘云比黛玉大,在第二十、第三十二回就已经改为“林姐姐”了,此处是个漏网之鱼。
其实,她这里对各种“改写与遗稿”版本猜测的“看来早本湘云比黛玉大”、“此处是个漏网之鱼” 的推论,应是判断的证据的不足凭信,举证错了。
先例之三、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根据文本陈述,黛玉进府时六岁左右,那时雪雁十岁。贾母看雪雁甚小,一团孩气,故将鹦哥给黛玉使唤。鹦哥是贾母给黛玉做丫环的,就是紫鹃(之所以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大约是历次改动未能统一的缘故。这在红楼梦中还有别的例子的,例如彩云与彩霞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应该是同一个的)。因此紫鹃应比雪雁大,更应比黛玉大几岁了。但这里,黛玉叫紫鹃“妹妹”,可能是作者的深意罢——都是有混叫,不太顶真的。
现在,笔者在120回里,都找到例子,包括前80回和后40回均存在这样的现象。说明作者在设计年岁时,未必是前后多次改稿所造成的失误。所以探春要大几个月,并不违背《红楼梦》文本的叙述意图。文本中即使有宝玉“探妹妹”的称呼陈述,但是援引先例,当不得真的是人物实际年龄大小的标准。
再结合宝玉生日仔细考论,作者如果把探春生日确实设计为1734年三月初二日清明节,许多疑惑也就冰释了。
那么文本中陈述的清明节为“三月初二日”,还有别的旁证么?当然有。譬如,在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写到黛玉写了一篇《桃花行》之后,众人来到稻香村:
“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
由此结论:探春生日确实为三月初二日清明节的(1734年4月5日),所以宝玉生日为1734年6月5日端午节。
现在我们可以说,按照《红楼梦》文本陈述习惯的先例,按照“宝玉生日为1734年6月5日端午节”,它可以满足上论第1回、第5回判词和第49回、第70回文本等显示的系统时间。按照局部服从系统整体的系统论原则,完全可以推断:作者的真实意愿是表达宝玉自然的生日为每年的端午节,探春其实与宝玉是在同一年出生的——正如文本第49回叙述的“那五个共岁”。也反证他们俩是同年,就不是同胞的血缘关系了。所以小说中探春只能是其异母的姐姐,而不是同胞,就像书中陈述的是赵姨娘“庶出”的。
所以推测最早原稿第70回是可信的,宝玉生日为1734年6月5日端午节,探春生日为1734年4月5日09:01清明时节后出生的,又合乎文本第49回所“抖搂”的消息:“凤姐儿、迎春、宝钗为3个同年;宝玉、探春、湘云、李纹宝琴、邢岫烟5个同岁;黛玉、惜春、李绮3个同年。”
因此,探春生日4月5日清明节在宝玉生日6月5日端午节之前的时序,似乎更合乎历史现实习俗。
——朝贺在哪一天?
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日,反过来又说明笔者对元春真实去世日期的推断是正确的,同时再一次确证了后40回作者的身份。如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
从这几段文字写应看到,“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说明腊月是小月。连续三天之中发生的事情:第一天是“腊月二十九日”,荣宁两府做好了过年的准备;次日是“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初一,贾母等人进宫“朝贺”, 还去为元春祝寿。朝贺回来之后,又去宗祠祭祀祖先;第三天,贾母等人又进宫“朝贺”。但是,我们从第2回冷子兴口中知道,元春出生在“大年初一”,第53回目又明写“除夕祭宗祠”,这样看来,“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笔者按照文本陈述的顺序推断,第一个“次日”应是“此日”过录之误。第二个“至次日五鼓”,应指元旦朝贺:元日也正是元妃生日,所以有“八人大轿”“全副执事”“兼祝元妃千秋”等盛况叙述。
“此日”朝贺从“除夕祭宗祠”看显然就是当年的“腊月二十九日”,第二天“至次日五鼓”理所当然就是正月初一。查万年历,第53回在1750—1753年间,只有1751年腊月二十九为除夕,其余是三十为除夕节。所以,第53回的时间应为1751年的事件。
(笔者注:元旦朝贺古已有之,康熙乾隆时代没有圣节和皇后、皇太后诞辰是除夕日的,另外《红楼梦》第53回文字陈述的应是除夕进宫朝贺。“除夕”有“朝贺”据乾隆时文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 可见《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述的除夕朝贺宴仪在乾隆时存在的。)
附:故宫博物院专家考订,据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贺礼,乾隆帝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寿康宫庆贺皇太后礼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贺,自是每年元旦如此。祈谷于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圆明园,奉皇太后居畅春园。以谒泰陵,命鄂尔泰在京总理一切事务。”
4.3和谐的结构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通读文本,咋看相似时间混乱不堪。其实,红楼真本自有一套不掖不迭的时间意识流。
笔者认为红楼叙述交织了三种记叙方法:四季流转的节气,庙堂皇帝的纪年法和人物宝玉的人生历程(干支)。由此形成了两种时间系统,即下面论述的——结构模型一和系统模型二。
读120回《红楼梦》叙述文本,打开第一回时,读到有一偈子云:“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就会不觉地想到坡足道人告戒世人“风月宝鉴千万要照反面看”,就想像这句回文诗是作者的真意——看反面的:事后传奇?又接着看下面: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朝草一株……这绛株草始得久延岁月。
回文念后,若有所思,莫非是作者在提示我们:“一石三生,草始得久延岁月?”因此缘故,我们径直借用前面章节结论:“一逝三升(生)”(指秦卿病逝、元春生辰、宝玉生日和贾敬升天)的具体生辰:
元春生于1723年2月5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逝世1760年2月5日。
宝玉生于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生日为每年的芒种节。
贾敬升天日: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
秦卿逝世时:1745年12月22日就在乾隆10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左右。
由此获得作者纪年的方法,以便进一步证明120回《红楼梦》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再对这个文本系统论证红楼时间结构。
通过上章1745年、1750年、1753年、1760年等系统特征时间的考证,《红楼梦》陈述的关键时间浮出来了。经过仔细梳理,于是我得到初步的结构模型(模型一)。
系统模型一:按庙堂皇帝“乾隆”年号和红楼生辰对应纪年法,其集合(以后章节具体再论证)设为每5年一个关目折。
具体如下:
第1—5回: 石头传奇 ;第6—17回:《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后来,作者扩充为《红楼梦》:
序言 第 1-3回: 红楼元年到5年( 1735-1740年),记载了5年事件;
第3-5回: 红楼5年到10年( 1740-1745年),记载了5年事件;
1、第4-15回: 相隔12回,红楼5-10年(1740-1745年),记载了5年事件;
2、第16-27回:相隔12回,红楼10-15年(1745年—1750年),记载了5年事件;
3、第28-63回:相隔36回,红楼15-20年(1750年—1755年),记载了3年事件;
4、第64-99回:相隔36回,红楼20-25年( 1755年—1760年),记载了5年事件;
5、第100-111回:相隔12回,红楼25-30年(1760年—1765年),记载了5年事件;
6、第112-120回:相隔9回,归依前本。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譬如第27回宝玉过生,元妃赐礼,暗含着“金玉之缘”,宝玉初四进宫谢赏,文本叙述五月初一到初三贾府到清虚观打蘸消灾祈福。先是第26回叙述五月初二,薛藩(生日五月初三)提前一日请宝玉吃生日酒,过了一回,第27回却写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未时交芒种节”,而第28回初一打蘸时张道士却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做蔗天大王的圣诞”(药王圣诞有说隐语祭祀前明,通灵(通令)宝玉托出去给道有见识见识,暗指兵符,以后再论)。很多读者说“如此颠倒时间,真是少见”。确实少见,都记着“四月二十六日”呢。
只有一种情况才会出现文本陈述的这样,即作者故意造成是同一段时间的事,其实不可能的——非彼即此,必不同年。其实,第28回“前日四月二十六日”之“六日”应是“九日”的过录之误。这正像第86回存年四十三岁应为“四十一、二”之误一样的。所以,文本表述为今日是初一而“前日四月二十九(六)日做遮天大王的圣诞”,薛藩五月初三生日吃酒。再过几日是端午节了——第31回描述该习俗用的是明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后文第62回描述斗草之戏时虽然毫未提及端午节,但前后文均点明这时是端午节期间,用的是隐笔)——这一年阴历正月二十一日,《红楼梦》第22回文本描述薛宝钗“及笄”——15岁了。由上表可知,第28回文本叙述的是15年(1750年)左右的事件,查万年历,确实有这样巧对的时间——1750年6月6日(乾隆15年),端午节/芒种节(饯花节)相逢,于当天06:36(卯时)交节!
根据第28回文本陈述天气这么热,应该快到夏至日了。那么夏至远吗?不远,就在10天后的6月21日(阴历五月十六日23:45交节)。笔者查询1745——1753年间只有这一年芒种节、端午节这么凑巧在几天之差,和夏至10日之远。而别的年份芒种节、端午节都在10天以外。至于第27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也参照前面叙述,其实“六”是“九”,而且交芒种节,为1747年6月6日,于13:16:04交芒种节——可不就是“未时”。
4.4红楼十三月
通过上面系统特征事件的考证,《红楼梦》陈述的真本事浮出水面了。经过仔细梳理、研究,我得到一个更加精确的时间系统模式(模型二)。
系统模型二:是按一年(一部红楼梦序曲)、四季(集合)、十二个月(金陵12女性代表/金钗)、二十四节气排列构件文本陈述系统。四季流转的节气(九九归一法),每个九叙述2年内的乾隆纪年法。(作者暗示抗议朝廷非天道,暗指不过朝廷子民日子)。
一 九(月) 第 1-8回 :红楼回首当年事件,乾隆元年-乾隆7年事件,火烧葫芦庙(皇帝庙堂),黛玉进贾府;可推出乾隆纪年为:1742--1743年,起于冬季-元宵节;
二 九(月) 第9-17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9—10年事件,奇缘识金玉、秦可卿逝世;可推出时为:1744年-1745年,起于冬季-元宵节;
三 九(月) 第18-26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11--12年事件,元春省亲、黛玉饯花诗; 可推出时为:1746-1747年 起于元宵节-春季;
四 九(月) 第27-44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13--14年事件,饯花神、宝玉遭笞、凤姐泼醋;可推出时为:1748-1749年 起于夏季-秋季;
五 九(月) 第45-53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15--16年事件,互破金兰语、芦雪庵联句、除夕祭宗祠;可推出时为:1750-1751年 起于秋季-元宵节;
六 九(月) 第54-62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17--18年事件,太君破陈腐、爱语慰痴颦、酣湘云醉眠 可推出时为:1752-1753年 起于冬底-早夏;
七 九(月) 第63-71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19--20年事件,贾敬升天、湘云填词;可推出时为:1754(1753)年-1755年起于夏季-春季;
… …
十 九(月) 第90-98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25-26年事件,元春逝世、绛珠魂归;可推出时为:1760-1761年 起于冬季-夏季;
十一 九(月) 第99-107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27--28年事件,探春远嫁、贾府沐天恩;可推出时为:1762-1763年 起于秋季-冬季;
十二 九 (月) 第108-116回:红楼回首当年/乾隆29--30年事件,宝钗庆生辰、贾母逝世、通灵悟缘;可推出时为:1764--1765年 起于元宵节后-夏季;
十三 九( 闰 月) 第117-120回红楼归依回首 1765年;起于元宵节-中秋节,结缘于冬季。
(注:其中表中:“回首”指十二 * 九 折中的折子回首,如“二 九 ”—“红楼回首”指代第9回所写之事件,由乾隆8年推算为乾隆1735+8= 1743年的事;回末指17回事件时间为乾隆1735+9= 1744年事件。大家可以类推检验,相差不过一年光景。)
鉴于后40回叙述为世俗轻视,我们特意以此举例,也可以验证一下文本结构也是严格契合历史现实的——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譬如,《红楼梦》第119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氏延世泽》,按笔者《红楼十三月》章系年表推算,此回文本所陈述事件的时间为1765年,文本叙述此年八月中秋宝玉乡试“高中第七名举人”。
其次,按照本论论证的《红楼梦》系统是传记体的文本性质,如果在此年八月中秋宝玉乡试,前提条件是:在1765年期间(乾隆三十年,乙酉),历史上清朝有没有举行乡试呢?
历史是有案可稽,我们可以得到确定的答复的。按照《清通考·卷四七:选举考一》等记载:清制,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考期一般在“八月初九至十五日”。由此可见,红楼文本叙述的此年八月中秋宝玉 “高中第七名举人”,正逢上乾隆乙酉正科乡试,叙述毫厘不爽。此外,乡试正科三年一次,如果不是1765年,那么至少在1762或1768年才能乡试,可见120回《红楼梦》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把脉,何等一丝不苟!
以上是红楼体系的大致总年细表。大的关键一般如此,细节时间也有规律可循。可见文本陈述的年份契合历史.这也又一次说明120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元本。
(还可参照史料看出乡试还有皇帝元年或大寿节时外加恩科,王先谦《东华录》乾隆卷一零六,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乙未朔谕:乾隆五十五年朕八旬节庆,宜沛特恩,所有下届乡会试正科,著于五十三年八月、五十四年三月预先举行,五十四年秋举行恩科乡试,五十五年春举行恩科会试,以示乐育敷恩、寿世作人至意。”《清续通考·卷八四:选举考一》)
注:为避免严酷的文字狱网,《红楼梦》作者擅长隐语,在记传历史的时候,铁骨铮铮,大有汉司马迁著作《史记》一样,“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像不用朝廷年号纪年,表示抗议清廷王道非天道,暗指不过满清朝廷子民日子。排满指骂很多。如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绌失人心》中:一、“史”为护官符偈于语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取字“里、”、“住”、“金陵”指楚国柱史,姓“李”,暗指康熙大太子允扔(衣字旁)被康熙雍正圈禁皇家陵墓,终生老死。二、“王凤”指代皇帝,“力绌”谐音“立储”制。讽刺雍正乾隆丧失天道人心,120回《红楼梦》继承了一贯的文字风格,又证明后40回和前80回的系统性、一贯性。
结论:
1、按照文本时间系统结构,证明了120回《红楼梦》全本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但也证明了120回《红楼梦》通行本,并非全部是作者的元本,略有改动。
2、考证不能猜谜,必需以文本为据,譬如陈林先生推得元春原型是曹寅女儿、红楼叙述的时间为1703——1724年等应是循环论证,实际是不能成立的。
3、作者生活的时代应该在1734年—1760年左右或其后,虽然身份尚不清楚尚待继考论,但可以肯定,120回《红楼梦》作者应该是曹寅孙子辈份的人物。
作者:陈传坤 ,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