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红楼梦 > 红楼研究

《红楼梦》为何流传影响广?《石头记》为何流传影响不太广?

2021-06-10 10:37:29

  《红楼梦》《石头记》之流传

  红学研究

  在书刊上看到一些“程前脂后”“脂伪”的辩疑言论,我也觉得疑惑、奇怪,脂砚脂批怎么就“伪”了呢?

  我一贯相信我的感觉,我相信脂砚脂批不会是假的伪的,“脂伪”(含畸笏)是不太可能的。虽然,有些言论把脂批抬到“亚圣”的地位,被脂批牵着鼻子走,也有点不合适,但总不会是假的伪的吧。那些所谓“套近乎”的脂批,我认为真情实感作不了假,还应该是真的。当然,脂批也有可疑之处,矛盾之处,含混之处,那是漫漫历史错综复杂的原因,或者还有脂砚故作“狡狯”之笔。

  双方争论的核心关键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脂本(甲戌、己卯、庚辰)自1754年至1760年问世一个半多世纪以来,整个清代从无人提及(刘铨福是清代同治人,手头“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甲戌本1927年到胡适手中,在这之前,无人提及;己卯、庚辰发现更晚,也无人提及);在刘铨福之前只有个裕瑞提到脂砚;乾隆后期,只有周春、戚蓼生等几人提到《石头记》,而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这里,“否脂派”要否定裕瑞的话有困难,他们认为刘铨福之类或之后伪造了脂批。

  这里“拥脂派”不好解释清代无人提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以上这两个问题好像是个死结,如果双方偏执一词,是说不通的。但历史只有一种状况。如果“回到历史现状”,换一个思维,走另一条思路,我认为还是说得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那么复杂,复杂的核心也许是简单。

  以现有的历史资料和 《红楼梦》(程本)《石头记》(脂本)来看,答案就在其中。

  让我们回到曹雪芹,回到《红楼梦》,回到《石头记》,回到历史现状,事情也许是这样的。

  先回到曹雪芹。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一二十年(含起意、积累、酝酿、构思等),创作的阶段“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最后,手里应该会有两个比较完整的稿本——应该是一百二十回全本。这在《红楼梦》里有交待(书外也有呼应,后文谈到)。从凡例楔子来看是全本。

  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按一般写作规律,不会写了三分之二就用十年时间增删修改五次。反过来说,有十年时间增删修改五次就会把后三分之一写完。这里暂不说脂批多次提到后三十回事。二、凡例、楔子多处提到“编述一集”“编述历历”“倒还全备”“从头至尾”之语,没有半本和未写完的口气、语意,作者只会写完全书才会写凡例,楔子。

  以曹雪芹的聪明和智慧,他会留二手,因为这部书花费了他巨大的精力,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为了使这部书保存流传,曹雪芹会做两手打算。清朝的文字狱,曹雪芹是知道的。此书“绝无伤时诲淫之病”,实际里面却有“碍语”,也是“情”书。

  现在曹雪芹手里有二套稿本,一套《红楼梦》,一套《石头记》。这在《红楼梦》里有交待。《红楼梦》第一回点了五次《石头记》,第五回点了五次“红楼梦”,点《石头记》五次为:“而借此‘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石头记》缘起既明”。点《红楼梦》五次为:“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回头命小鬟取了‘红楼梦’原稿来”,“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在这二段分别再三再四再五点此二名,应有寓意,意思是说自己手里有一套《石头记》,有一套《红楼梦》。另外,《红楼梦》里还有两次提到“抄书流传”之意。第一次,第一回,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第二次,第一百二十回,空空道人“想毕,便又抄了……。”《红楼梦》后四十回,有说是曹雪芹原著,有说是高鹗续作,有说是他人续作(后详),但书尾有空空道人“又抄了”一遍《石头记》“托他传遍”之语,对应第一回“抄书流传”之意,耐人寻味。

  曹雪芹有二个生活圈子,一个是脂砚畸笏等的曹家生活圈子,一个是敦敏敦诚明仁明琳明义墨香等的文友圈子。曹雪芹手里有一套《红楼梦》和一套《石头记》稿本,这是曹雪芹有意分取二名,内文却是一致,但“微有异同”(周春语),可能是最后改稿所致。从历史的流传渠道来看,一方面,曹雪芹把《红楼梦》利用好友二敦三明这个渠道流传出去;另一方面,把《石头记》托于亲人家人脂砚、畸笏抄评流传。“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曹雪芹考虑到了“抄传”之事,并做了安排。

  现对两个流传渠道分别简叙探析。

  《红楼梦》之流传

  从余英时先生文中(香港中文大学学报刊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七九第二辑林之樵撰文介绍)得知,敦氏兄弟是看过《红楼梦》的,敦氏兄弟诗文中涉及《红楼梦》的有多处,余英时详举了十余例,如:“破庙残僧”“太虚幻境”“二丫头“绿腊”“借景”“口舌香”“二贤之恨”“近之儿女”“梨园子弟”等。敦氏兄弟和曹雪芹的亲密关系大家都知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铁哥们”。他们常在一起作诗喝酒交谈等,不备细述。“不如著书黄叶村”,敦氏兄弟知道曹雪芹在西郊山村著书《红楼梦》。雪芹病逝后,敦氏兄弟到西郊送葬,有诗为证,诗有现场感:

  《挽曹雪芹》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敦氏兄弟是经常到曹雪芹家的,对雪芹家很熟悉,如“伊子”、“新妇”、“举家食粥 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雪芹生病都知道,不会不看到雪芹书桌上的《红楼梦》文稿。

  敦氏兄弟看过《红楼梦》,但并未在诗文中丝毫提及脂砚脂批,说明敦氏兄弟看的是白文本。以后这条线的人看的《红楼梦》都是白文本,都没提到脂批之事。但敦氏兄弟也没提到《红楼梦》,可能是为作者讳。

  明义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明义是文献资料记载第一个提到《红楼梦》的读者。明义是明仁的弟弟,明琳的堂弟。明仁、明琳都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文朋诗友。明义和永忠、敦诚、墨香有交往。墨香是明义的堂姊丈,两人是乾隆侍卫。永忠和二敦也认识。墨香曾把《红楼梦》给永忠看,此后再叙。

  敦敏1760年有一首诗描绘在明琳家偶碰曹雪芹的情景:

  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褚太傅  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  燕市悲歌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  年来聚散感浮云

  最重要的是“可知野鹤在鸡群”一句。野鹤当指曹雪芹。野,野外,西郊山村之意。鹤,又高又大,又美观,意指曹雪芹“手托”(创作)《红楼梦》,这才能称之为鹤。如众人不知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没读过《红楼梦》,就不会称曹君为鹤。“秦淮旧梦”“燕市悲歌”也和《红楼梦》有关。可能众人还讨论了《红楼梦》,曹雪芹还作了讲解,所以才有“隔院闻(曹君)高谈声”。

  据多位专家说,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时约在1760年左右,这和上面敦敏作诗1760年相吻和。这说明,这一段时间,曹雪芹和二敦、三明、墨香等文朋诗友常在一起聚会,并且谈了《红楼梦》之事。这些人是曹雪芹《红楼梦》的第一个读者群。冯其庸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4、4辑《论甲戎本》中说明义“他与曹雪芹有深交”。我认同此说法。

  当时,明义题诗自注曰:“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这个“钞本”应是曹雪芹手稿本以后的第一代抄本。“钞本”和手稿本应有别,手稿本修改处多,未装订成册(装订成册不好修改抽换),不便外传。明义读的是装订成册(要翻阅)的抄本。这也是白文本,如是脂批本,明义当会言及。此本是全本,如是半本未完本,自注应提及。明义第十八首诗也伏射到八十回后黛玉之死:

  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第十九首、二十首也言及八十回之后的事。明义读到的是《红楼梦》,不是脂批《石头记》,而且读到了悲剧结尾,否则,不会有如此深情之感慨。

  作为读者,较早提到《红楼梦》的还有永忠。1768年,曹雪芹去世约五年,永忠读到    《红楼梦》后,感叹称好,诗情涌动,写了三首七绝,标题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三绝句。其中一首著名的绝句云: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回掩卷哭曹候!

  永忠读到的也是《红楼梦》,不是脂批《石头记》。

  墨香是敦氏兄弟的幼叔,估计墨香这套《红楼梦》是从敦氏兄弟或明义手中得来的。永忠也是敦氏兄弟的文朋诗友,书到永忠手里也属正常——好书大家传阅。

  乾隆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爱新觉罗·弘日午  也提到《红楼梦》。他读到永忠吊雪芹三首绝句后,在上面批道:

  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闻之久矣”(非单指弘日午),说明《红》书渐有名气,开始流传开来。

  另外,和敦诚是友人的恽敬(字子居),也著有《红楼梦论文》一书。李葆恂评说:“子居为文,自云司马迁以下,无北面者;而于曹君小说倾倒如此,非真知文章甘苦者,何能如是哉!”恽敬也是敦氏兄弟这条“红线”上的人。

  另外,乾隆时期,敦氏兄弟这条“红”线延伸扩散出去,言及《红楼梦》的一些知名人物还有二知道人、兰皋居士、张问陶、袁枚、逍遥子.舒元炜等。

  最后到了周春、程伟元这里,二人是又言《红楼梦》,又说《石头记》,两条流传线在这里交汇。稍后再详。

  此书惊动了顶天大官乾隆和超级大官和坤。宋翔凤传述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乾隆)末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乾隆说《红》书是写明珠家事(也许看的是删净本),不知是他没看懂,还是有意贬之打岔。和坤呈上,不知是皇帝要,还是和坤主动呈上。估计是皇帝要看,和坤不会没事找事呈一部小说给皇帝看。从此可看出,到乾隆末年,《红楼梦》名气和流传已非常大了,上到顶天,下到庙市。

  周春在1790年《阅读红楼梦随笔》中道:“乾隆庚戌秋,杨畹耕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这是历史资料中最早提到《石头记》的。周春看的是《红楼梦》,有《题红楼梦》《再题红楼梦》七律八首。周春提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是在程本之前。另外,程本之前,舒元炜也提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这再次说明《红楼梦》是以一百二十回本流传的,《石头记》是以八十回本流传的。前面众多人提到《红楼梦》没提到脂批之事,这也说明《红楼梦》是以一百二十回白文本流传的。但是到了乾隆末期,即程伟元、高鹗刊刻《红楼梦》时期(1791),开始提到《红楼梦》八十回了。程伟元先弄到手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

  程伟元为程甲本作序曰: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然原目一百二十卷,乃检阅只有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壁!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书,复为镌版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告成矣!

  这篇序里有几个重要信息:一,《红楼梦》抄本在庙市都有卖,说明《红》书流传较广,从上层到了市场。二、流传是一百二十回本,到此时所传只有八十回,但仍有一百二十回目。也可能是百万字太长了,抄传不易。但后四十回仍有零散流传。三,程伟元数年又搜集到后二十余回,又从鼓担重金购到十回。有人说从鼓担购到十回不可信。这有什么不信的,市场上有卖,鼓担上当然也可以卖。鼓担兼收带卖,是流动的“小市场”。如果说在鼓担购到二十回凑满四十回反倒不可信,说购到十回,加上搜集到二十回,高鹗补写了十余回,这倒可信。四,此序并没提到“脂批”之事,说明程伟元,高鹗看到的是《红楼梦》白文本。如有“脂批”,这是一件版本大事,也是一件评界大事,应该提到。

  以后程伟元和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书。”有人说,程伟元为高鹗续书为刊刻全本编了谎,对这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古代的出版家(兼学者)和学者还不至于如现代某些人这么卑鄙造假。古代某人要续,会自署其名(号),或点明续书,并不有意隐瞒。《红楼梦》多部续书都是如此。如果程伟元、高鹗搞了续书(二学者合谋造假不太容易使人相信),没必要不说明。续得好续得不好是另一回事。当然,后四十回文字比较复杂,多数篇幅赏阅不如前八十回。但有些篇幅如黛死钗嫁文字内容不会低于前八十回。前八十回也有若干片断不尽如人意。程高“搜罗”到的三十余回是谁的笔墨,实难猜测。

  程本后四十回里也许有曹雪芹的一些文字,如:“错误继承”,悲剧完成,宝黛钗结局,甄贾收尾,空空道人再提“抄传”之事等。但后四十回也有高鹗不少笔墨,“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是“所补”,补了十回,这也是事实。如八十一回到八十六回,此段文字、内容比较前八十回逊色较远,落差较大。所以后四十回良莠不齐,笔墨杂陈,但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后部。

  程本刊刻行世后,抄本因其价高费事,基本停止流传。抄本《红楼梦》流传即以程本代为流传而到一个新阶段。

  《红楼梦》为何流传的广,《石头记》为何流传不如《红楼梦》,待分析完《石头记》抄传情况后再说。

  《石头记》之流传

  根据《红楼梦》第一回五次提到《石头记》和第五回五次提到“红楼梦”以及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两次提到空空道人“抄传”之意;再,“此系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曹雪芹考虑了“抄传”之事。作者在书中暗示读书人,《红楼梦》《石头记》分二条线抄传。

  另一条线就是脂砚,畸笏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本中,题名《石头记》的有甲戌,己卯、庚辰、蒙府,列藏本,题名《红楼梦》的有梦稿、舒本、梦觉、郑藏本。可以看出,这条线题《红楼梦》是后来的事。从这个排序还可以看出,早期明义、永忠等人看到的不是脂本《石头记》,而是《红楼梦》白文本。这可佐证,此书是分两个版本流传的。另外,题名《石头记》的己卯、庚辰本原缺六十四回和六十七回,而程本并不缺这二回,(此二回据专家学者考论是曹雪芹原作),说明程本所据底本并未缺这二回(此二回不可能单独流传),这也证明除《石头记》外,另有一套《红楼梦》稿本流传出去。

  一般认为,脂砚、畸笏是曹雪芹很亲近的亲人或亲戚;脂砚和曹雪芹同辈,畸笏或许比曹雪芹年长一辈。他二人在曹雪芹后期创作修改《石头记》时就参于了:提建议、整理、誉抄、加批,保存。

  甲戌本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句(1754),己卯本有“己卯冬月定本”题字(1759),庚辰本有“庚辰秋定本”题字(1760)。这是曹雪芹去世(1763)前的事。可以肯定的说,曹雪芹至少留了一套《石头记》给脂砚、畸笏。

  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石头记》、生活艰难、熬坏了身体,四十几岁就病逝。作为《石头记》作者的亲人脂砚、畸笏有义务、有责任保存好书稿,并使之流传后世。

  脂砚、畸笏也是这样做的。《石头记》是他们的家传宝物,他们知道这宝物的分量。可惜他们运气不太好,还有自身原因,致使流传出了问题,这也是他们没预料到的。

  先是脂砚继续认真整理、抄录、加批,这样过了几年,并没拿出去抄传。也可能是因为经历了抄家,曹家败落,怕有“碍语”的书拿出去惹祸,遭遇文字狱。或者是家传之宝,轻易不愿外传。总之,雪芹过世头几年,《石头记》在脂砚手里并未外传。从概率来讲,多抄传,存世和影响的概率就大一些。脂砚失去了这次机会。

  以后脂砚死了,书稿到畸笏手里:“前批书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书稿在畸笏手里,他也不是积极组织抄传,只是死捂在手里,当宝看待,思想不解放。后被某个亲友借阅,又迷失了五六稿:“余只见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迷失了就更加谨慎小心,不敢轻易外传。

  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抄一遍。家又败落,无钱雇人抄传。

  这样,畸笏死了,《石头记》书稿可能落在曹家后人手里,到乾隆后期,才缓慢在小范围抄传出去。

  1763年到1791年,短短28年,在清代资讯、交通不发达情况下,节奏很慢,一年干不了什么事,一晃就去了。以后,1791年,程本大量刊印流行,价格又便宜,数量又大,速度也快,盖过了抄本。《红楼梦》《石头记》抄本流传基本停止。因此,实际上,《石头记》的抄本非常少,影响有限。从历史资料看,胡适以前,谈到脂批的很少,评脂批就更少。可以推测,带脂批的《石头记》流传不广,存世不多。所以,1790年,周春才提到《石头记》,以后,程伟元、戚蓼生也提到《石头记》。

  裕瑞在乾隆以后的嘉庆年间才提到脂砚。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言道:“《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评,引其当年事甚确。”

  《石头记》流传、影响不如《红楼梦》,还有各种原因。但《石头记》有它的优势,赢在了最后。

  《红楼梦》《石头记》流传、影响之比较

  《红楼梦》为何流传影响广?《石头记》为何流传影响不太广?分析如下。

  一、抄传二者心态不同,一个重在传,一个重在藏。

  曹雪芹病逝后,作为曹雪芹的好友文友二敦三明等人除了悲痛外,就是如何心急如火抄传曹君遗著。他们是文友,纪念文友的最好方式就是抄传其遗著。他们深知这部书的份量,就如鲁迅对待文友白莽遗稿一样。鲁迅的青年文友白莽作有《孩儿塔》,三次送鲁迅批阅。白莽突遭国民党杀害(与柔石等四人)。白莽遗稿恰在鲁迅手里,鲁迅奔走为白莽出版《孩儿塔》,并作序。序中说:“为亡友出版遗文,如捏着一团火,企图给它流布。”二敦三明此时心情也如鲁迅一样,捏着《红楼梦》如“捏着一团火”。《红楼梦》书稿,也许是曹雪芹临终托付,也许就在二敦三明等人手中传阅。他们就积极组织抄传。他们是贵族之家,或是贵族亲戚,不缺这点钱财。他们又是文人学士,有能力做这事。所以这套《红楼梦》抄传速度比较快,比较广,所以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到《红楼梦》的人比较多。

  而脂砚、畸笏作为曹雪芹的亲人亲戚,有“藏宝”心态,藏重于传。在头几年或十几年就没作为。另外,被抄之家,也怕惹文字狱,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些脂批在当时是不能流传出去的,如“南巡”批、“西”字批等。把贾妃比作康熙、被抄之家写书为曹家作传,这都是死罪。再,败落之家,钱财方面也有困难。抄一部七八十万字的书(含脂批),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少。拿出去给别人抄,把书稿弄丢了怎么办。所以《石头记》开始时抄传速度慢。

  二、在读者群方面,《红楼梦》的运气好些。因是从二敦三明这条线传出去的,接触阅过《红楼梦》的多是些上层文人学士,文人学士又好发感想、评论、题诗,所以就有文献资料留传下来。

  而《石头记》是家传下去的,跟曹家这样的破落户打交道的人都是些底层人,看过就看过了,也不会发什么感想,如刘铨福之类。在清代,能作文题诗著书购书的人没有一定经济实力是不行的。《石头记》开始在底层打转,反响影响就不如《红楼梦》。己卯本说是怡亲王组织抄录了一套,这是一个特例。但怡亲王是藏书家,《怡府书目》就说明怡亲王喜欢藏书。怡亲王抄录《石头记》,目的在于藏,不在于传,不在于评。可能这套己卯本在怡府一藏就是几十年上百年。

  三、《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本,有头有尾是全本,读者群会多一些,题名也好看好听些,这些有利于抄传。

  《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本,有头无尾,无故事结局,这也会影响抄传。

  另外,《红楼梦》是白文本,对一般读者来讲,只要看本文,不需要看脂批。《石头记》是脂批本,抄录成本高,抄到后来,脂批渐渐少了,也成了白文本。

  以上二书抄传只是短短二三十年的事,1791年程本出来后,二书抄传基本停止。有资料说,清朝时期的抄本尚有百余本,到现在存世仅十余种,而且多数是脂本。到最后,脂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脂本具有收藏价值,文物价值。三脂本(虽不是原本)文物价值尤高,有识之士(识货之人)有心之人(收藏之心),在漫漫历史、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时期能收藏保存到现在着实不容易。如刘铨福。刘铨福在甲戌本题云:

  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原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更有副本,愿钞补全之则妙矣。

  可以看出,刘铨福是收藏家,而不是评论家。所以他的后人要送给胡适去评。脂砚、畸笏的藏宝心愿最终体现出来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曹雪芹的“抄传”之意最终实现了,应该说,《红楼梦》的价值最终实现了,因为这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书,好书是会永远留传下去的。

  写到这里,又偶碰《凡例》,再细阅之,发现在《凡例》中曹雪芹也并重提到《红楼梦》《石头记》,也有二套稿本之意。

  《凡例》之上一句显目大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开头却云:“《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后又云:“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再云:“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云:“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再云:“及至红楼梦一回中”。又云:“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点《红楼梦》五次,点《石头记》五次(含石头所记)。

  有学者被《凡例》又是《红楼梦》又是《石头记》搞糊涂了,此书到底是叫《红楼梦》,还是叫《石头记》,作者是何意?

  以我看来,曹公对《红楼梦》《石头记》二名难分上下,取舍难定。曹公在第五回“太虚幻境、宝玉作梦”着重点《红楼梦》,意指《红楼梦》是“假语”,是“梦”,是艺术创作,是书表面的故事。曹公在第一回“作者自云、写作缘起”着重点《石头记》,意指《石头记》是“真事”,是“记”,是本来事情,是书暗指的事情。此时,曹公手头有两套稿本,干脆一套取名《红楼梦》,交由二敦三明等文友去阅读流传;另一套取名《石头记》,交由亲人亲戚脂砚畸笏去评点抄传。所以就有《红楼梦》《石头记》(脂批本)二套稿本抄传出来,流传后世。在曹雪芹心中是总《红楼梦》,真《石头记》。如有哪一天,两条线的读者交融汇合了,不要感到奇怪,这是一本书。最终《红楼梦》之名流传开来了,证明读者更欣赏《红楼梦》的艺术效果,曹雪芹创作的艺术世界盖过了《石头记》本来事情、所隐之事。这也许是曹雪芹的最终意愿。如果本来的事情、所隐之事盖过了艺术世界,那就证明这本书没写好。事情恰巧向曹雪芹希望的那样发展,《红楼梦》是一部艺术之书,她的艺术魅力是宽广深远永恒的。

  如果把《凡例》和第一回第五回对照来看,可佐证《凡例》是作者曹雪芹所作。再,“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啼痕重”是个人的悲欢情恨本事,“抱恨长”是“梦”,是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字字是血”“十年辛苦”并不是为了一己的悲欢情恨,而是为了追求一个理想世界(艺术世界),曹雪芹的“抄传”之意和理想追求终于实现,这是中华文化的偶然和必然。

  完稿后月余,再审阅此稿,细看《凡例》与“楔子”,又有几句话要说,补记如下。

  《凡例》中曰:“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石头记》之“记”与此“记”意义相同,是“记述”之意。“楔子”中云:“忽见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从“记述”到了“编述”。《红楼梦》之“梦”和“编”意义相通,编——梦——想象、创作之意。我猜想作者曹雪芹“本意原为记述”自己和裙钗的“闺友闺情”,后来,写着写着,由“记”转为“编”(想象创作),由传记创作为小说。也就是在后几次增删过程中,“记述”的份量不够,“编述”的份量逐渐加大,成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总名《红楼梦》,说明曹雪芹更喜欢《红楼梦》的艺术效果。

  曹雪芹之意:看《红楼梦》(白文)就当小说看,看《石头记》(含脂批)就当传记看;《红楼梦》是总名,要大于 《石头记》真名;换言之,《红楼梦》小说(艺术)旨义要大于《石头记》传记(本事)旨义。“楔子”中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这里的“梦”“幻”一语双关,既指经历了“梦幻”,又指用了“梦幻”艺术手法。

  曹雪芹在《凡例》、“楔子”、“第五回”(三段意义相通,可证一人所作)“再三再四”再五点《红楼梦》《石头记》二名,必有寓意喻意。此文分析,当撞到雪芹之意一二分矣。

  此文完稿后,没急于寄出。这日,又闲逛书店,见冯其庸先生著作《敝帚集》(2005年2月一版),遂购一本。回家即翻阅,数日读完。冯先生是红学大家,功底深后,读来受益非浅。其中有一篇《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此文论证程本的底本是脂本,论据有二。一,程伟元、高鹗在程乙本引言中云:“……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冯先生解释说:“未加评点”就是把脂批删去了。二,程甲本中残留有脂评文字。冯先生举了五例,有根有据。

  我认同冯先生“程本的底本是脂本”一说。对所证第二点“程甲本中残留有脂评文字”也认同。但对所证第一点“‘未加评点’就是把脂评删去了”作一点探讨。

  现把程伟元、高鹗在程乙本上的引言前五段抄引如下:

  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全壁。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夥,抄录困难,刊版也需时日,故集活字刷印。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较,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定无讹,惟识者谅之。

  一、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其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感争胜前人也。

  一、是书沿传既久,坊间善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辩。兹惟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

  一、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一、是书词意新雅,久为名公巨卿赏鉴,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知。

  按“聚集各原本”“各家互异”“广集核勘”“繁简歧出”理解,程高为了刊刻《红楼梦》,搜集了多种“原本”。这些原本各异,有繁有简,繁的就是带脂批的本子,简的就是不带脂批的本子。这里是两概念:一个是带脂批的本子,叫“脂批本”;一个是不带脂批的本子,但含有脂批残留——脂批痕迹,叫“脂痕本”。二者都从属大概念——脂本。程高为了省时省力省钱,选用的是“脂痕本”。并不是程高把脂批删去了,所以程高说“故未加评点”,而不是说“故删去评点”。

  现在探讨一下“脂痕”的问题。程甲所本“脂痕本”,按“脂痕本”的源流往上溯源,还是永忠、墨香、明义、二敦、脂砚、曹雪芹,因为二敦,明义、永忠等人看过《红楼梦》(非《石头记》)没言及脂批(这一条要和后一条对看)。根据曹雪芹在书中提示,“空空道人”从石上(《石头记》)抄录了一个本子,用于流传(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

  “程本有脂评残留”这一点和拙文《红楼梦》(白文本)《石头记》(脂批本)分二条线流传的观点相抵触。我认同冯先生“程本有脂批残留”的说法,但也不想完全放弃我的观点(对《红楼梦》《石头记》二名探析的观点更不想放弃),只是对二书二条线流传的观点作一点强调和修正。一、从历史流传道来看,《红楼梦》(白文本——脂痕本)和《石头记》(脂批本)是分二条线流传的。1790年前明义、永忠等多人提到《红楼梦》可作证。1790年后才有人提到《石头记》。二、曹雪芹确实在书中透露(暗示)《红》《石》二书抄传之意和二名暗含之意。三、《红楼梦》是未抄脂批的白文本,即“脂痕本”。

  《红楼梦》《石头记》二书完全是曹雪芹所著一书,《红》书是抄录《石》书,但未抄脂批,二书只是有脂批和无脂批之分。至于为何分取二名,前文已析,此不再赘。那么,《红》书的脂批是谁“删”掉的(不是划掉,只是指示抄录时不再抄),也许是曹雪芹指示“删”掉的,也许是脂砚自“删”的。我想芹脂二人都有这个想法:为保全曹雪芹用一生心血(也含脂砚心血)创作的《红楼梦》(石头记),应该留二手,即让《红楼梦》(白文本——脂痕本)和《石头记》(脂批本)分二条线流传,这样保全的可能性大了很多(不给二敦、三明、墨香、永忠等贵族子弟看脂批自有芹脂的道理,如“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条批语就不能给他们看。)。也许是抄录所致(不是芹脂自抄,他二人没这个时间和精力),所以《红楼梦》残留了少量的脂痕;还也可能就是芹或脂故意留下一点“脂痕”,以示二书的血缘关系,或以示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

  甲戌本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玄”字讳,如果从收藏这个角度来讲还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代抄录者脂砚如果存心要收藏并密传下去,也可能不避讳,因为有另一套避讳的己卯、庚辰稿本流传出去了。但脂砚不避讳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代第三代抄录者(到了乾隆末期或再后)如果要存心收藏并秘传下去,不避讳的可能性更大。

  因《红楼梦》版本流传较广,所以后人抄录差错和窜改较多,有了“灰尘”,如程本等。《石头记》版本因重在收藏,基本保留了原真面貌,比较“干净”,如己卯、庚辰本。持“程前脂后”论者,不知二版本分两条线流传情况,不知《石头记》重收藏情况。但是比较二版本文字状况,就可得知《石头记》绝不在程本之后,而是程本的底本。

  补记:高鹗在《红楼梦序》文中言:“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馀年。”这说明《红楼梦》流传甚广,而脂批《石头记》很少被人提到,这也说明《红楼梦》《石头记》是分两条线流传的,一个重在传,一个重在藏。

  (完)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